秋海棠茎叶
《中华本草》:秋海棠茎叶
拼音注音
Qiū Hǎi Tánɡ Jīnɡ Yè
英文名
stem and leaf of Evans Begonia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gonia evansiana Andr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茎、叶、洗净、分另切碎、晒干或鲜用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,通常80cm。地下具球形块茎。茎直立粗壮,多分枝,光滑,节部膨大。叶腋间生珠芽;叶互生,叶柄长5-12cm;托叶披针形;叶片斜卵形,长8-20cm,宽6-18cm,先端尖,基部偏斜。两面生细刺毛,叶下面和叶柄部带紫红色,边缘有细尖牙齿。花单性,粉红以,直径2.5-3.5cm;雌雄同株,成腋生的叉壮聚伞花序;雄药被片4,外2片圆形较大,雄蕊多数,聚成头状,花丝成1总柄,花药黄色,雌花被片5,在内的较小,雌蕊1,由3心皮分生,子房下位,花柱3歧,柱头扭曲状。蒴果长1.5-3cm,上有3翅,其中1翅通常较大。花期7-8月,果期10-11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湿暖、潮湿、半阴或荫蔽,夏季要凉爽,忌高温、干旱及强光,要求疏松、排水良好,富含腐殖质而湿润的土壤。[br]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。春、秋季扦插,以秋季较好,选择健壮茎杆截成长12-15cm,剪去叶片,按行株距6cm×6cm斜插于苗床上,入沙深度为插穗的1/2,甭压紧后浇水,经常保持湿润,插后40-50d可以定植,按行株距30cm×30cm开穴,每穴种1析。[br]田间管理 定植后,每年松土除草3-4次,春夏间和秋冬间各追施草木灰、堆肥或厩肥1次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阴湿处,野生或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,北至河北、山东。
化学成分
叶含吲哚-3-已酸氧化酷(indole-3-acetic acidoxidase)[1],又含草酸(oxalic acid)[2].
性味
味酸;辛;性微寒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;散瘀止痛;杀虫。主咽痛种痛;疮痈溃疡;毒索咬伤;跌打瘀痛;皮癣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。鲜品捣敷或绞汁含濑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考》:捣汁治咽喉痛。2.《陆川本草》:生肌、消肿。捣敷疮痈溃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秋海棠茎叶
拼音注音
Qiū Hǎi Tánɡ Jīnɡ Yè
出处
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茎叶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味酸,微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消肿。治咽痛,痈疡,跌打损伤。
①《药性考》:"捣汁治咽喉痛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生肌、消肿。捣敷疮痈溃疡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汁含漱或捣敷。
复方
治跌打损伤:秋海棠鲜全草,加甜酒捣烂,敷患处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鸲鹆
- 邪蒿
- 四脚蛇
- 翻白叶
- 亚泵礴
- 蝤蛑
- 地刷子
- 竹节人参叶
- 软皮树
- 暗鳞鳞毛蕨
- 猫人参
- 短柄忍冬
- 香雪兰
- 酸藤果
- 山莨菪
- 梁王茶
- 朝鲜梾木枝
- 八角香
- 细叶卷柏
- 钩钱草
- 吐铁
- 顺地红
- 黄鼬
- 藤槐
- 赛莨菪
- 凤仙透骨草
- 蝗虫
- 鱼眼草根
- 红牛尾七
- 香青
- 荜茇根
- 酸枣仁
- 苣荬菜
- 槟榔
- 鄂报春
- 圆叶碱毛茛
- 凹裂毛麝香
- 柠檬桉树脂
- 光枝勾儿茶
- 云南山梅花
- 圆叶白杨树
- 光板猫叶草
- 碎兰花根
- 春尖油
- 白花鹅掌柴
- 小血光藤
- 黄山五叶参
- 密穗砖子苗
- 桃枝
- 香果树
- 金狗脊黄毛
- 臭黄荆根
- 光刺兔唇花
- 牛嗓管树根
- 滇南冠唇花
- 甘青雪莲花
- 矮茎冷水花
- 光果南蛇藤
- 岭南铁角蕨
- 光梗丝石竹
- 念珠根黄芩
- 牯岭凤仙花
- 长管蝙蝠草
- 牛大力
- 益母草
- 楮茎
- 蚌花
- 三匹叶
- 木槿皮
- 毛连
- 貒膏
- 乌尼参
- 灰藋
- 构皮麻
- 绿豆皮
- 獾油
- 缩砂蜜
- 柳杉
- 蚍子草
- 鹿蹄肉
- 四叶参
- 苦马豆
- 飞蛾树
- 瓜馥木
- 暴马子
- 银鲛
- 波罗蜜
- 落马衣
- 柴桂
- 狐狸尾
- 花榈木
- 鸡尾木
- 梅梗
- 羊髓
- 土槿皮
- 桃胶
- 钩藤
- 蟾舌
- 蝎子七
- 七叶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