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海棠茎叶
《中华本草》:秋海棠茎叶
拼音注音
Qiū Hǎi Tánɡ Jīnɡ Yè
英文名
stem and leaf of Evans Begonia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茎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gonia evansiana Andr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茎、叶、洗净、分另切碎、晒干或鲜用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,通常80cm。地下具球形块茎。茎直立粗壮,多分枝,光滑,节部膨大。叶腋间生珠芽;叶互生,叶柄长5-12cm;托叶披针形;叶片斜卵形,长8-20cm,宽6-18cm,先端尖,基部偏斜。两面生细刺毛,叶下面和叶柄部带紫红色,边缘有细尖牙齿。花单性,粉红以,直径2.5-3.5cm;雌雄同株,成腋生的叉壮聚伞花序;雄药被片4,外2片圆形较大,雄蕊多数,聚成头状,花丝成1总柄,花药黄色,雌花被片5,在内的较小,雌蕊1,由3心皮分生,子房下位,花柱3歧,柱头扭曲状。蒴果长1.5-3cm,上有3翅,其中1翅通常较大。花期7-8月,果期10-11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湿暖、潮湿、半阴或荫蔽,夏季要凉爽,忌高温、干旱及强光,要求疏松、排水良好,富含腐殖质而湿润的土壤。[br]栽培技术 用扦插繁殖。春、秋季扦插,以秋季较好,选择健壮茎杆截成长12-15cm,剪去叶片,按行株距6cm×6cm斜插于苗床上,入沙深度为插穗的1/2,甭压紧后浇水,经常保持湿润,插后40-50d可以定植,按行株距30cm×30cm开穴,每穴种1析。[br]田间管理 定植后,每年松土除草3-4次,春夏间和秋冬间各追施草木灰、堆肥或厩肥1次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阴湿处,野生或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,北至河北、山东。
化学成分
叶含吲哚-3-已酸氧化酷(indole-3-acetic acidoxidase)[1],又含草酸(oxalic acid)[2].
性味
味酸;辛;性微寒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;散瘀止痛;杀虫。主咽痛种痛;疮痈溃疡;毒索咬伤;跌打瘀痛;皮癣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。鲜品捣敷或绞汁含濑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考》:捣汁治咽喉痛。2.《陆川本草》:生肌、消肿。捣敷疮痈溃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秋海棠茎叶
拼音注音
Qiū Hǎi Tánɡ Jīnɡ Yè
出处
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茎叶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味酸,微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消肿。治咽痛,痈疡,跌打损伤。
①《药性考》:"捣汁治咽喉痛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生肌、消肿。捣敷疮痈溃疡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汁含漱或捣敷。
复方
治跌打损伤:秋海棠鲜全草,加甜酒捣烂,敷患处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银鱼
- 琼越线蕨
- 一把蔑
- 八角莲叶
- 柏树果
- 田麻
- 白饭树叶
- 柏树
- 羊屎果树皮
- 宽叶鼠曲草
- 甜果藤
- 稗根苗
- 莸叶醉鱼草
- 槭叶止血草
- 痰火草
- 秃疮花
- 球花紫云英
- 菟丝草
- 葶苈子
- 茜草茎
- 土茯苓
- 塌菜
- 野苏麻
- 苡芭菊
- 一柱香
- 宽尾石韦
- 宽穗兔耳风
- 土牛党七
- 野牡丹根
- 天竺桂
- 野苦瓜
- 拔毒散
- 银扁担
- 白垩
- 白山苔
- 八楞木
- 箐跌打
- 玉米须
- 苘麻根
- 土燕窝泥
- 扁豆藤
- 斑叶堇菜
- 野菱
- 太白小紫菀
- 百合花
- 云南地黄连
- 野席草
- 野牡丹子
- 野豇豆
- 白蜡树皮
- 羊蹄
- 野黄瓜
- 白马鬃铃花
- 千年艾
- 昆明堇菜
- 兔打伞
- 郁李根
- 窃衣
- 玉米
- 报春花
- 斑叶兰
- 羊蹄草
- 扛板归根
- 白屈菜
- 野料豆
- 白狼毒
- 半边山
- 羊胰
- 天麻茎叶
- 七厘丹
- 白郎花
- 昙花茎
- 洋鸭
- 台湾磨盘草
- 白沙糖
- 土阿魏
- 野苦梨
- 太白针
- 太阳针
- 芋头
- 桐叶
- 芫花
- 獭肉
- 莺
- 薏苡根
- 白檀根
- 盐肤木
- 羊耳蒜
- 柏勒儿茶
- 药王茶
- 淫羊藿
- 白沙虫药
- 蔷薇花
- 野粟
- 天生草
- 白冷草
- 阳遂足
- 保山附片
- 牙痈草
- 半边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