苋根
《中华本草》:苋根
拼音注音
Xiàn Gēn
别名
地筋
出处
出自《石药尔雅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苋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aranthus mangostanus L.[Amaranthus man-gostanus L.;A.gangeticus L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三季均可采挖,去茎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粗壮,绿色或红色,分枝较少,高80-150cm。叶互生;叶辆长3-10cm,绿色或红色;叶片卵形、菱状卵形或披针形,长4-12cm,宽3-7cm,绿色或常成红色、紫色或黄色,或部分绿色加杂其他颜色,钝头或微凹,基部广楔形,全缘或波状,无毛。花簇腋生,球形,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,上都呈稍断续的穗状花序,花黄绿色,单性,雌雄同株;苞片及小苞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芒状,长约4mm,膜质,透明;等片3,披针形,膜质,先端芒状;雄蕊3;雌蕊1,柱头3裂。胞果卵状长圆形,长于果实,熟时环状开裂,上半部成盖状脱落,包干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黑褐色,近于扁圆形,两面凸,平滑有光泽,边缘钝。花期5-8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,有时逸为半野生。
性味
辛;性微寒
归经
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解热毒;散瘀止痛。主痢疾;泄泻;痔疮;牙痛;漆疮;阴囊肿痛;跌打损伤;崩漏;带下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;煎汤熏洗。内服:前汤,9~15g,鲜品15-30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治阴下冷痛,入腹则肿满杀人,捣烂敷之。2.《分类草药性》:红苋菜根:破症瘕、血块。煅灰搽鼻蚁子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根梗:治鼻NI;根:治红崩白带及痔疮。4.《重庆草药》:治跌打损伤,吐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苋根
拼音注音
Xiàn Gēn
别名
地筋(《石药尔雅》)。
出处
《石药尔雅》
来源
为苋科植物苋的根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苋"条。
性味
甘,寒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性微寒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味甘,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阴囊肿痛,痔疮,牙痛,跌打损伤,崩漏,带下。
①《纲目》:"治阴下冷痛,入腹则肿满杀人,捣烂敷之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红苋菜根:破症瘕、血块。煅灰搽鼻蚁子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根梗:治鼻匿;根:治红崩白带及痔疮。"
④《重庆草药》:"治跌打损伤,吐血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。内服:煎汤,鲜者0.5~1两;或浸酒。
复方
①治阴冷,渐渐冷气入阴囊,肿满恐死,日夜疼闷不得眠:捣苋菜根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牙痛:苋根晒干,烧存性,为末揩之,再以红灯笼草根煎汤漱之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
③治鼻匿:苋根或梗、野斑竹笋壳煅灰,加冰片研粉,调麻油外搽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丁公藤
- 西桦
- 白矾
- 短瓣女娄菜
- 炮仗筒
- 黄花仔
- 猫爪草
- 鄂西天胡荽
- 三七叶
- 驴耳朵草
- 龙齿
- 泡泡草
- 九爪龙
- 雉
- 牛耳枫根
- 假蒟
- 大五爪金龙
- 兔肉
- 狐心
- 耧斗菜
- 湖北海棠根
- 黑脂麻
- 朱兰
- 鼬瓣花
- 糠油
- 升药
- 豆蔻壳
- 盘龙参
- 波罗蜜叶
- 麋茸
- 飞天蠄蟧
- 金老梅花
- 杜鹃花
- 穿鱼藤
- 枇杷木白皮
- 牛尾菜
- 刺黄柏
- 刺黄柏茎叶
- 桐叶千金藤
- 掌叶蓼
- 地红子
- 铁罗汉
- 马铃根
- 水蛭
- 巴豆
- 川素馨
- 大雪上一枝蒿
- 兔血
- 蔓荆子叶
- 薏苡叶
- 绿豆衣
- 波斯菊
- 一匹绸
- 一支箭
- 云南红豆蔻果
- 川山橙根
- 山桂花
- 一枝蒿
- 一点红
- 一窝鸡
- 云芝
- 川滇大黄土
- 橙叶
- 慈姑花
- 朝鲜崖柏仁
- 川谷根
- 川黔鸭脚木
- 云实根
- 云实蛀虫
- 一柱香
- 楮树白皮
- 寸金草
- 橙子核
- 一味药
- 慈乌胆
- 云南小膜盖蕨
- 川桐皮
- 川明参
- 云母石
- 一味药根
- 秤杆升麻
- 茶油
- 川贝母
- 川桂皮
- 抽筋草
- 云南铁扁担
- 云南小阴地蕨
- 春花胡枝子
- 川乌头
- 朝鲜当归
- 慈乌
- 一年蓬
- 砗磲肉
- 曾青
- 云南风车子
- 豆角柴
- 柴胡
- 慈菇
- 垂花香薷
- 柽柳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