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连翘
《*辞典》:小连翘
拼音注音
Xiǎo Lián Qiáo
别名
小翘(《唐本草》),七层兰、瑞香草(《质问本草》),奶浆草(《峨嵋药植》),大田基、小瞿麦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排草、排香草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小对叶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小对月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、小元宝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蘑黄科植物小连翘的全草。6~8月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达30~60厘米,光滑无毛。茎圆柱形。叶对生,无柄,狭长椭圆形、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5~20毫米,宽2~8毫米,先端钝,全缘,基部钝形,半抱茎,上面散布黑色油点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;萼片5,绿色,卵形,锐尖头,长4毫米,有黑点散布;花瓣5,椭圆形,长8~10毫米,与萼片互生,浓黄色,有黑色点线,稍旋扭;雄蕊多数,成3束,黄色,花药小,顶端有1黑点;子房3室,黄色,花柱3,柱头乳头状。蒴果卵形,3室,室间歼裂长约7毫米.种子细小,具细网纹。花期8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辛,平,无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活血,止血,调经,通乳,消肿,止痛。治吐血,衄血,子宫出血,月经不调,乳汁不通,疖肿,跌打损伤,创伤出血。
①《峨嵋药植》:"叶及花枝:煮肉服,产妇有发奶之效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止血。治吐血、咯血、衄血、子宫出血等。又用于刀伤创伤,作洗涤料。兼为咽喉之含漱剂、风湿性疾患之湿布剂。生草打汁外用于创伤、跌打损伤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咯血、鼻出血、便血:小连翘一至二两,水煎服;或加龙芽草一两,鳢肠一两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②治月经不调:小连翘、月月红、益母草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通乳汁:小连翘、山甲珠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④治疖肿:小连翘五钱至一两水煎服,另取鲜全草捣烂外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⑤治跌打扭伤痛:小连翘全草四钱。酒、水各半煎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
⑥治外伤出血:小连翘鲜叶捣烂外敷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锈毛白枪杆
- 仙百草
- 狭叶海金沙
- 山半夏
- 小酒瓶花
- 鲫鱼脑
- 木棉皮
- 车前草
- 喜树果
- 山棯根
- 西瓜子壳
- 双花堇菜
- 广豆根
- 小牛肋巴
- 苦芥
- 辛夷
- 狭果茶藨
- 心胆草
- 西北莸
- 向日葵壳
- 细花丁香蓼
- 山姜花
- 小雪人参
- 骆驼蓬
- 细叶马料梢
- 苋
- 小球藻
- 四块瓦
- 绿萼梅
- 旋复花根
- 大风子
- 蝌蚪
- 夏枯草
- 小青
- 西洋参
- 小赤麻
- 纤冠藤
- 豨莶果
- 心叶兔耳风
- 火把花
- 象皮
- 山牛蒡
- 马铃根
- 马齿苋子
- 续随子叶
- 血盘草
- 消石
- 小米口袋
- 小红袍
- 四叶草
- 小茜草
- 骆驼蓬子
- 锯齿王
- 扇蕨
- 小黄连刺
- 山枇杷根
- 小箭草
- 西南菝葜
- 细叶七星剑
- 牛肝菌
- 铁粉
- 胡桃青皮
- 小蒜
- 糯米藤
- 破骨风
- 心叶风毛菊
- 虎杖
- 马鬃
- 血桐
- 小果卫矛
- 白檀
- 麻妹条叶
- 蜘蛛七
- 金丝梅
- 小草
- 牛脑
- 水栀叶
- 兖州卷柏
- 血党
- 牛皮草
- 虎斑游蛇
- 蒲桃种子
- 山禾串
- 挖耳草
- 临时救
- 大蓑衣藤根
- 龙船花
- 黑面叶根
- 蟹爪兰
- 黄木耳
- 花蜘蛛
- 春不见
- 马肠薯蓣
- 新疆卫矛
- 亚泵礴
- 大黑头草
- 山核桃叶
- 合掌草
- 天星藤
- 山吴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