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叶卷柏
《中华本草》:细叶卷柏
拼音注音
Xì Yè Juǎn Bǎi
别名
柏地丁、心基卷柏、地柏枝、毛利利、金花草、鸡脚草、鸡腱草、四叶草
英文名
Labord's Spikemos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卷柏科植物细叶卷柏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laginella labordei Hieron.[ S.hupehensis Pamp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10-40cm。主茎禾秆色,营养叶二型,在枝两侧及中间各2行;侧叶狭卵形,长2-3mm,宽1-1.5mm,叶基不等,先端具钝尖头,边缘有疏细齿;中叶薄纸质,卵形,长1.5-2mm,宽0.8-1mm,叶基不相等,先端突尖呈芒状,边缘有细刺状齿。孢子囊穗扁单生于小枝顶端,长0.5-1.2cm;孢子叶二型,侧叶卵形,长约1.8mm,宽约0.6mm,先端渐洒呈尾状,边缘有小齿,膜质;中叶较大,长三角卵形,长约2mm,宽约0.6mm,先端钝,边缘有小齿,薄纸质。大孢子囊近球形,生在囊穗下部,小孢子囊圆肾形,生在囊穗上部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800m的林下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苦;涩;凉
归经
肺;肝;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平喘;止血。主小儿高热惊风;肝炎;胆囊炎;泄泻;疳积;哮喘;肺痨咳血;月经过多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利湿、止血、定喘的功能。用于小儿惊风、疳积、肝炎、胆囊炎,肠炎痢疾、哮喘、肺痨咳血、月经不调;外用治口腔炎及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细叶卷柏
别名
柏地丁、地柏枝[云南玉溪]
来源
蕨类卷柏科细叶卷柏Selaginella labordei Hieron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淡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消炎退热,止血,止喘。主治伤风鼻塞,肝炎,胆囊炎,小儿高热惊厥,哮喘,浮肿,小儿疳积,口腔炎,鼻衄,月经过多,外伤出血,毒蛇咬伤,烧烫伤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;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下果藤
- 矮脚南
- 天牛
- 锯齿溪蟹
- 楼梯草
- 兔耳子草
- 鸭脚木叶
- 野棕
- 白花射干
- 细叶大戟
- 四方盒子草
- 金凤藤
- 鸡肫草
- 海石鳖
- 藤乌
- 仙人掌
- 楮实子
- 飞来蓝
- 蜘蛛果
- 草果
- 楮皮间白汁
- 珠兰
- 红背酸藤
- 黑皮青木香
- 大块瓦
- 小黄鼠狼
- 獭肝
- 水百合
- 紫河车
- 牛蹄甲
- 睡菜
- 鸜雉
- 丁香枝
- 南蛇簕
- 白千层
- 虎头兰
- 红花点地梅
- 水茄冬
- 地梢瓜
- 接骨仙桃
- 堇宝莲叶
- 猕猴桃枝叶
- 吴茱萸叶
- 东风草
- 牛胆参
- 大花卫矛果
- 石头菜
- 母猪草
- 十三年花
- 大扁竹兰
- 枸骨叶
- 红酸杆
- 布荆
- 刺柄南星
- 毛稔
- 红杉
- 山楂根
- 羊七莲
- 倒扎龙
- 长叶柄野扇花
- 梨木灰
- 桑沥
- 水牛角
- 大豆黄卷
- 蒌蒿
- 柚核
- 树刁
- 大黄
- 土马鬃
- 省雀花
- 鹊豆
- 三叶金锦香
- 香薷
- 白鹤灵芝
- 太阳海星
- 大树跌打
- 牡荆子
- 一枝黄花
- 一把伞
- 龙齿
- 榕树果
- 白苏子油
- 千里马
- 礁膜
- 长柄臭黄荆
- 绿萼梅
- 大黄茎
- 疏叶香根芹
- 渐尖毛蕨
- 红千层
- 茶子木花
- 薄荷素油
- 驴蹄草
- 刺叶楤木
- 朝鲜一枝黄花
- 脆骨风
- 钝齿铃子香
- 田螺壳
- 贯众
- 刺血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