琴叶榕
《中华本草》:琴叶榕
拼音注音
Qín Yè Rónɡ
别名
山甘草、山沉香、过山香、铁牛入石、牛根子
出处
出自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琴叶榕的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pandurata Hance采收和储藏:根,全年可采,秋季为佳;叶,夏、秋季采。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小灌木,高1-2m。小枝及叶柄幼时生短柔毛,后变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 4-8mm,被粗伏毛;托叶迟落,披针形,长约4mm,无毛或于基部被灰白色毛;叶片纸质,提琴形或倒卵形,长4-11cm,宽1.5-6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上面无毛,下面浅绿,有短毛;基出脉3条,侧脉3-5对,网脉明显。隐头花序(榕果)单生于叶腋或已落叶的叶腋,卵圆形,成熟时紫红色,直径6-10m,先端有脐状突起,基部圆形或收缩成短柄,基部的苞片3,卵形;总花梗长3-10mm;雄花、瘿花生于同-花序托内;雄花花被片4,雄蕊3,稀有2,花丝长短不一;瘿花花被片3-4,花柱侧生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,花被片3-4花柱侧生。瘦果。花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干山地疏林、灌木丛或村落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浙江、江西。福建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、微辛、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解毒消肿;活血通经。主风湿痹痛;黄疽;疟疾;百日咳;乳汁不通;乳痈;痛经;闭经;痈疖肿痛;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 30~ 60g。外用:适量.捣敷。
复方
①治黄疸:琴叶榕根二两,马蓝二两。水煎服。②治疟疾: 琴叶榕根一两至一两五钱,切片,酒炒,水煎二次,于疟发前四小时与二小时各服一次。③治乳痈: 鲜琴叶榕根二两,水煎去渣,用甜酒兑服。外用鲜琴叶榕叶捣敷患处。(①方以下出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④治腰背酸痛: 琴叶榕干根一至二两,穿山龙干根五钱。酒水煎服。⑤治痛经: 琴叶榕干根一两,益母草五钱,艾叶二钱。水煎服。⑥治跌打损伤: 琴叶榕干根一至二两,酒水煎服。(④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祛风,去湿,解毒。疗疟,通乳汁。2.《福建中草药》:活血行气,舒筋通络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琴叶榕
拼音注音
Qín Yè Rónɡ
别名
牛奶子树、铁牛入石
来源
桑科榕属植物琴叶榕Ficus pandurata Hance,以根或叶入药。全年采根,晒干。叶夏季采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,舒筋活络。用于月经不调,乳汁不通,跌打损伤,腰痛疼痛;外用治乳腺炎。
用法用量
3~5钱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琴叶榕
拼音注音
Qín Yè Rónɡ
出处
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琴叶榕的根、叶。根:全年可采,叶:6~10月采收。
原形态
琴叶榕,又名:牛奶子树、鼠奶子、奶汁树,骨风木、铁牛入石、牛奶柴。
落叶小灌木。高1~2米。小枝及叶柄幼时被白色短柔毛,后无毛,常呈红紫色。单叶互生;变异甚大,小捷琴形或倒卵形,长4~10厘米,宽1.5~4.5厘米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先端突尖,中部常多少收缩而成窄腰形,两面无毛,有时下面被短柔毛;柄长4~8毫米。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,有短梗,卵圆形或梨形,热时紫红色,直径10毫米,顶端有脐状凸起;基部有苞片3;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;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,花被4,花柱侧生。花期6~7月(广东)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的灌木丛、疏林中或村落旁。分布广东,广西、云南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等地。
性味
①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性平,味辛微涩,无毒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甘微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理湿,和瘀通乳。治黄疸,疟疾,痛经,乳痈,腰背酸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祛风,去湿,解毒。疗疟,通乳汁。"
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活血行气,舒筋通络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黄疸:琴叶榕根二两,马蓝二两。水煎服。
②治疟疾:琴叶榕根一两至一两五钱,切片,酒炒,水煎二次,于疟发前四小时与二小时各服一次。
③治乳痈:鲜琴叶榕根二两,水煎去渣,用甜酒兑服。外用鲜琴叶榕叶捣敷患处。(①方以下出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④治腰背酸痛:琴叶榕干根一至二两,穿山龙干根五钱。酒水煎服。
⑤治痛经:琴叶榕干根一两,益母草五钱,艾叶二钱。水煎服。
⑥治跌打损伤:琴叶榕干根一至二两,酒水煎服。(④方以下出《福建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姜黄草
- 金爪儿
- 半边风
- 金石溜
- 葛枣
- 蕨根
- 浆果苋
- 江南地不容
- 蓝花茶
- 狼油
- 丹参
- 全叶马兰
- 猴头菌
- 角翅卫矛果
- 雪上一枝蒿
- 戟叶石苇
- 球花党参
- 盐麸叶
- 厚朴果
- 竹节参
- 齿叶泥花草
- 石楠
- 大叶蛇泡簕
- 猬心肝
- 荠菜花
- 漏斗瓶蕨
- 树头菜
- 蛟龙木
- 大避债蛾
- 定木香
- 薜荔果
- 落花生
- 小叶买麻藤
- 黄皮叶
- 猕猴桃
- 野罂粟壳
- 雷丸
- 鹿衔草
- 绵毛娃儿藤
- 蜂斗菜
- 软水黄连
- 香橼叶
- 猫腿姑
- 牡荆子
- 细叶桉
- 黑皮跌打
- 焦槟榔
- 牛口涎
- 梅花刺根
- 关白附
- 狗齿
- 毛木树皮
- 人头七
- 粉叶地锦
- 羊髓
- 小果排草
- 缅枣
- 马兜铃
- 大还魂草
- 母丁香
- 青龙藤
- 倒爪草
- 木椒根
- 鹊
- 肉桂油
- 六月青
- 云南小阴地蕨
- 树地瓜
- 墨
- 大薸
- 虾须豆
- 黑细辛
- 油渣果根
- 马兰
- 粗糙凤尾蕨
- 干蟾
- 蔓赤车
- 肉桂叶
- 山橘叶
- 墓头回
- 贴骨散
- 米面蓊根
- 绵藤
- 炮仗花
- 青杠碗
- 山白菊
- 乳源木莲果
- 软骨藻
- 青叶丹
- 美丽鳞毛蕨
- 猫须草
- 麒麟菜
- 三叶排草
- 青钱柳叶
- 青兔耳风
- 毛黄堇
- 阔叶赤车使者
- 青风藤
- 蚺蛇肉
- 毛枝崖爬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