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茜草
《中华本草》:小茜草
拼音注音
Xiǎo Qiàn Cǎo
别名
滇茜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云南希草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biayunnanensis(Franch.)Dlels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集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攀援草本,长1-2m。根簇生、细长、肥厚、圆柱形而微弯,外皮红褐色。茎四棱形,棱上被毛。叶近革质,4叶轮生;无柄或近无柄;叶片倒卵形,长1.3-2cm,宽0.5-1.5cm,先端锐尖,基部宽楔形,全缘而有剌毛,上面绿色被毛,下面色较淡。微粗糙,脉3出。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,总花梗及分枝均纤细;花小,5数,绿黄色,直径约0.3cm,理解片狭卵形,先端尖锐,稍硬而内弯。浆果小,直径约5mm,黑色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小茜草Herba Rubiae Yunnanensis产于云南、四川等地。自产自销。
形状
性状鉴别:全草卷曲成团。茎具4棱,棱上有倒生小刺状粗毛。4叶轮生,近革质;完整叶片近椭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上面及边缘粗糙,被疏短毛,下面无毛,基出3脉;近无柄。有时具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。气微,味苦、涩、味甜。 以茎色绿、叶完整者为佳。
性味
甘;平
功能主治
补血活血;祛风除湿。主贫血;头晕失眠;风湿痹痛;慢性胃炎;跌打损伤;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鳞始蕨
- 黄花地丁
- 蘘荷子
- 椿树花
- 尖萼厚皮香
- 矮脚苦蒿
- 球序鹅掌柴
- 寒莓根
- 地红子根
- 百里香
- 大叶地耳根
- 羊角棉
- 野木鱼
- 马尾连
- 天雄
- 多鳞鳞毛蕨
- 漏篮子
- 野香茅
- 西藏凹乳芹根
- 蚕豆荚壳
- 火炭母草根
- 湖北麦冬
- 牡丹藤
- 绿包藤
- 独角莲
- 三爪龙
- 龙船花根
- 四季春
- 刺栗子
- 斑茅
- 灯台菜
- 伽果
- 金刚藤
- 留兰香
- 五指山参叶
- 石南藤
- 金背枇杷
- 过岗龙
- 贯众
- 枫香树根
- 黄河裸裂尻鱼
- 密马
- 鸭儿芹
- 樗叶花椒
- 南丹参
- 对节叶
- 牛心果
- 假友水龙骨
- 滇南杭子梢
- 淡竹笋
- 鹰不泊
- 五龙根
- 柑核
- 秤钩风
- 美丽鳞毛蕨
- 蛤蚧
- 毛茄
- 竹节参
- 红果冬青
- 马蹄甲
- 美登木
- 华南胡椒
- 云南铁丝莲
- 葛根
- 桐叶千金藤
- 铁海棠花
- 毛果珍珠茅
- 杏仁
- 滇车前
- 小叶假耧斗菜
- 益智仁
- 娑罗子
- 河豚目
- 金丝李
- 陆英果实
- 青鳞鱼
- 钝齿铃子香
- 棕榈
- 蜗牛壳
- 刺蓼
- 毛蒌
- 三月花
- 火秧竻蕊
- 刺楸树皮
- 白鹅膏
- 新疆紫草
- 三叶青
- 大狗尾草
- 田麻
- 马桑根
- 大九股牛
- 杏香兔耳风
- 地涩涩
- 狼肉
- 天竺子
- 莲须
- 麦奴
- 柏枝节
- 粟米草
- 黄珠子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