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榧
《中华本草》:血榧
拼音注音
Xuè Fěi
别名
榧子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phalotaxus fortunei Hook.f.采收和储藏: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20m,胸围40m。树皮褐色或红褐色,裂成片状脱落。小枝对生,基部有宿存芽鳞;枝条细长,稍下垂,树冠广圆形。叶螺旋状排成2列,披针状线形,通常微弯,长4-13(多为5-10)cm,宽3.5-4.5mm,上部渐窄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气孔带白色。较绿色边带宽3-5倍。雄球花8-10,聚生成头状,单生叶腋,总花梗较粗,通常长6-8cm;雌球花由数对交叉对生各有2胚珠的苞片组成,生于小枝基部的苞片腋部,稀生枝顶。种子椭圆状卵形,长约2.5cm,假种皮熟时紫色或红紫色,先端有小尖头,花期4月,种子8-10月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我国特有树种,生于针、阔叶树混交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三尖杉种子含三尖杉碱(cephalotaxine),粗榧碱(harringtonine),高粗榧碱(homoharringtonine),11-羟基三尖杉杉碱(11-hydroxycephalotaxine),桥氧三尖碱(drupacine) 等。
性味
涩;苦;性平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驱虫消积;润肺止咳。主食积腹胀;小儿疳积,虫积;肺燥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或炒熟食。
注意
便溏者慎服。
各家论述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治食积,驱蛔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血榧
拼音注音
Xuè Fěi
别名
臭榧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红豆杉科植物南方红豆杉的种子。
原形态
南方红豆杉,又名:美丽红豆杉。
常绿乔木,高10~25米。树皮赤褐色。叶螺旋状着生,排成2列,钱形,镰刀状弯曲,长2~4厘米,宽3~4.5毫米,先端渐尖或急尖,叶缘通常不反曲,绿色边带较宽,上面中脉隆起,下面有两条黄绿色气孔带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生于二年枝上叶腋;雄花圆形,具鳞状苞片,雄蕊4~8,药3~8室;雌花单生于短枝上,基部为相对的鳞片所包围。种子宽卵形,略扁,先端具2棱线,生于红色肉质的杯状假种皮中,种脐椭圆形。花期4~5月。果期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山地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安徽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金松双黄酮,树皮含鞣酸。
功能主治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治食积,驱蛔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炒熟煎汤,5~6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岗松
- 白苏
- 阿尔泰瑞香
- 白芷
- 锡兰肉桂
- 黄荆枝
- 山肉桂
- 百药煎
- 矮脚苦蒿
- 蚕蜕
- 罐嘴菜
- 痄腮树
- 马蔺叶
- 狗蚁草
- 西藏羊耳兰
- 苦葵鸦葱
- 过山龙
- 马缨杜鹃
- 空心木
- 两广瘤足蕨
- 翼枝榆
- 血余
- 千灵丹
- 狗牙根
- 无粉报春
- 总状土木香
- 高山栲
- 葛蕈
- 林背子
- 峨参
- 尖萼厚皮香
- 过山消根
- 鸡麻
- 光明盐
- 革叶茴芹
- 光裸星虫
- 空心泡
- 八角枫
- 西南石梓
- 峨屏草
- 古山龙
- 鸡眼草
- 血藤
- 狗爪樟
- 白鱼尾果
- 甘松
- 葛藟
- 斩妖剑
- 鸡大腿
- 钩钱草
- 空心莲子草
- 割舌罗
- 黄果茄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高山龙胆
- 隔山香
- 八目鳗
- 蝈蝈
- 鸡肠
- 秋枫
- 中华里白
- 灯笼草
- 竹叶防风
- 血参
- 粘人草
- 鸡冠草
- 鸡肚肠草
- 鸡冠菜
- 百两金
- 关白附
- 刮筋板
- 鲫鱼藤
- 桉油
- 蟋蟀
- 胆汁
- 虾子花叶
- 益母草
- 白花菜
- 蛤蜊粉
- 西南菝葜
- 鸡子黄
- 峨眉黄芩
- 白药子
- 斩龙草
- 狗舌草根
- 高寒露珠草
- 糠谷老
- 邪蒿
- 百眼藤
- 甘紫菜
- 苦楝寄生
- 高粱根
- 白龙头
- 高山柏
- 柘树果实
- 珠儿参
- 白蜡树皮
- 锈毛络石
- 野黄麻
- 帚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