鮧鱼涎
《中华本草》:鮧鱼涎
拼音注音
Yí Yú Xián
英文名
Oriental sheatfish saliva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[Para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]
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得后,将其悬挂, 收取分泌的粘液,鲜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[Para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]
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得后,将其悬挂, 收取分泌的粘液,鲜用。
原形态
鲇鱼,体长,头部平扁,尾部侧扁。口宽阔。口裂向上倾斜,下颌突出明显。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。须2对。眼小,盖有透明薄膜。位置接近头侧,无鳞,皮肤富粘液腺,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。背鳍5,很小。臀鳍77-83,与毛鳍相连。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,随着个体成长体色逐步加深变成黑褐色,额部为灰白色,各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江河、湖泊和水库,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,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。
资源分布: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。
资源分布: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凉
归经
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滋阴润燥。主消渴;小儿疳渴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剂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图经》:主三消,鮧鱼涎,溲黄连末作丸,饭后乌梅煎饮,下五、七枚,渴便顿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鮧鱼涎
拼音注音
Yí Yú Xián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鮧鱼"条。
功能主治
《本草图经》:"主三消,鮧鱼涎,溲黄连末作丸,饭后乌梅煎次,下五,七枚,渴便顿减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狗筋蔓
- 滇南马钱
- 龟版胶
- 满树星
- 大瓦韦膜叶星蕨
- 酸不溜
- 竹叶兰
- 刺果藤仲
- 短柄南蛇藤根
- 刺玫果
- 鹰嘴爪
- 青竹标
- 蒴藋赤子
- 蛇地钱
- 柳杉
- 上山虎
- 蝴蝶暗消
- 淫羊藿
- 狸尾草
- 建兰根
- 云牛膝
- 列当
- 大尾摇
- 黄泡子
- 大花糙苏
- 接筋草
- 野扁豆
- 三加皮
- 紫金砂
- 翅卫矛
- 岩兰花根
- 凤尾铁角蕨
- 圆柏果
- 云豹骨
- 银粉背蕨
- 鸡肫草
- 金鸡尾巴草根
- 一文钱
- 红豆
- 野菰
- 白鹇
- 对叶百部
- 及己
- 甘草梢
- 打箭菊
- 马槟榔
- 榠樝
- 海蟹壳
- 榕树
- 蒲棒
- 少年红
- 大膜盖蕨
- 异叶米口袋
- 灰藋
- 黄龙藤叶
- 金色狗尾草
- 星毛蕨
- 飞蛾藤
- 师实
- 臭牡丹根
- 鷃
- 刺参
- 土大黄
- 水棉花
- 东紫堇
- 多花八角莲
- 枪花药
- 角翅卫矛
- 千金花
- 山百足
- 滇高良姜
- 紫云英子
- 云实根
- 老虎俐根皮
- 密花草
- 红皮
- 杧果核
- 灵芝
- 菊三七
- 峨眉香科
- 云南铁丝莲
- 苦竹茹
- 百蕊草根
- 百足藤
- 雅红隆
- 苍耳
- 毛荚决明
- 羊蹄草
- 雉子筵
- 通肠香
- 冷蕨子草
- 石豇豆
- 鼬鼠肉
- 山铁树叶
- 凤尾猪鬃草
- 鲃鱼
- 羌活鱼
- 金丝刷
- 大头狗
- 文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