鮧鱼涎
《中华本草》:鮧鱼涎
拼音注音
Yí Yú Xián
英文名
Oriental sheatfish saliva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[Parasilurus asotus (Linnaeus)]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得后,将其悬挂, 收取分泌的粘液,鲜用。
原形态
鲇鱼,体长,头部平扁,尾部侧扁。口宽阔。口裂向上倾斜,下颌突出明显。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状细齿。须2对。眼小,盖有透明薄膜。位置接近头侧,无鳞,皮肤富粘液腺,侧线上有粘液孔1行。背鳍5,很小。臀鳍77-83,与毛鳍相连。幼小时背侧部一般为黄绿色,随着个体成长体色逐步加深变成黑褐色,额部为灰白色,各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江河、湖泊和水库,为中下层肉食性鱼类,主要食一些小型鱼类。资源分布: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凉
归经
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滋阴润燥。主消渴;小儿疳渴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剂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图经》:主三消,鮧鱼涎,溲黄连末作丸,饭后乌梅煎饮,下五、七枚,渴便顿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鮧鱼涎
拼音注音
Yí Yú Xián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鲇科动物鲇鱼皮肤分泌的粘液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鮧鱼"条。
功能主治
《本草图经》:"主三消,鮧鱼涎,溲黄连末作丸,饭后乌梅煎次,下五,七枚,渴便顿减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东风橘
- 狗尾巴参
- 葫芦藓
- 大花列当
- 白鸡肫
- 银耳
- 白鹤藤
- 大马蹄蕨
- 大头狗
- 甘草梢
- 单花山竹子
- 光肺筋草
- 大羊角瓢
- 大腹皮
- 虾蟆肝
- 鸭舌鱼鳖
- 滇常山
- 野西瓜苗子
- 大萼鹿角藤
- 野黄麻
- 代代花枳壳
- 倒根蓼
- 狗肾
- 滴水珠
- 对马耳蕨
- 大头橐吾
- 大良姜
- 白钩藤
- 银丝杜仲
- 阴香皮
- 鱼寄生
- 虎膏
- 大透骨消
- 银线草根
- 白鹤藤根
- 大飞扬草
- 定经草
- 风藤草根
- 滇丁香
- 灯笼泡
- 虎掌草
- 假百合
- 东北溲疏
- 东风菜根
- 大板山蚤缀
- 银木荷皮
- 百两金
- 大昏鸡头
- 大桫椤
- 大粘药
- 虎骨胶
- 大过山龙
- 对马耳蕨根
- 大母猪藤
- 关白附
- 剪草
- 虎杖
- 广西美登木
- 银线草
- 东方蝾螈
- 狗舌草根
- 甘紫菜
- 鸭卵
- 大榆蘑
- 大烟锅草
- 滇鸡骨常山
- 野芝麻根
- 雀翘
- 东北鼢鼠
- 大黄树
- 杜松实
- 葛蕈
- 茴香
- 野荔枝
- 野葱
- 银毛委陵菜
- 大鹅儿肠
- 鱼翅
- 飞扬草
- 倒扎龙
- 光明盐
- 滇崖爬藤
- 光裸星虫
- 滇茵陈
- 滇车前
- 东北卫矛
- 狗爪樟
- 葛藟
- 滇杠柳
- 古山龙
- 灯心草
- 大虎耳草
- 枸骨根
- 大马哈鱼
- 野芝麻
- 大麦醋糟
- 东方乌毛蕨叶
- 白鱼
- 阴香
- 大黄蜂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