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舌鸟
《中华本草》:百舌鸟
拼音注音
Bǎi Shé Niǎo
别名
反舌、反舌鸟、交啄、牛屎哵哥、牛屎了、牛屎八。
英文名
Ouze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鹟科动物黑鸫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urdus merula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捕捉后,除去羽毛及内脏,取肉鲜用或焙干。
原形态
黑鸫,体长约28cm。通体几乎纯黑色。雌雄鸟的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纯黑褐色,翅也几纯黑色。雄鸟上体褐而沾暗锈色,两翼黑色,初级飞羽具浅淡色外缘,尾羽也黑色。颏、喉淡栗褐,缀黑褐色纵纹;下体余部黑褐而沾染锈色,腹部色较淡。尾下覆羽黑色,羽端稍沾淡棕。雌鸟上下体的锈色渲染较雄鸟浓着,下体接近暗锈褐色。虹膜褐色;嘴黄色,跗跖和趾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,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。亦常觅食在垃圾堆或厕所附近。主食昆虫类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新疆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肉含蛋白(protein),肽类(pepides),氨基酸(amino acid),脂类(lipid).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补气益血;杀虫止痛。主血虚头晕;小儿语迟;虫积胃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炙食或炖汤,30-50g;或焙研,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虫咬;炙食之,亦主小儿久不语。2.《日用本草》:主胃中作痛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黑头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舌鸟
拼音注音
Bǎi Shé Niǎo
别名
反舌、反舌鸟(《易通卦验》),交啄(《春秋保干图》),牛屎八哥(《纲目》),牛屎了(《本草求原》),乌鸫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乌鴶(《中国的鸟类》),牛屎八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鹟科动物黑鸫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约28厘米。雄鸟的嘴黄色。虹膜褐色。上体、两翼及尾均黑色;下体黑褐,颏部缀以棕褐色羽缘,喉部亦微有此色渲染。脚近黑色。雌鸟嘴有时有褐端。上体、翼及尾均黑褐色,背部较浅淡;颏和喉均淡栗褐色,杂似黑褐色纵纹;下体余部亦黑褐色,但稍沾栗色。
生境分布
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。常在地面奔驰觅食。食物主要为昆虫的幼虫,如毛虫、孑孓,蝇蛆、蚯蚓等,亦吃野果及杂草的种子。分布华南大陆及海南岛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甘咸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血虚头晕,胃痛,小儿语迟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虫咬;炙食之,亦主小儿久不语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主胃中作痛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黑头晕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炙食或炖汤服,1~2个。
复方
①治黑头晕:牛屎八配黑鸡共炖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小儿久不语:牛屎八炖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皮果
- 金线兰
- 蕉芋
- 大叶醉鱼草
- 金钱白花蛇
- 大毛红花
- 布荆
- 钝齿铃子香
- 毛稔
- 马牙七
- 管南香
- 粗皮蛙
- 贯众
- 铧尖草
- 十两叶
- 三品一枝花
- 牛筋草
- 万丈深
- 一点红
- 野冬菊
- 冰球子
- 黑汉条
- 野靛青
- 九节风
- 急性子
- 麦撇花藤
- 人参条
- 四脚蛇
- 费菜
- 大将军
- 蟋蟀
- 帽兰
- 望月砂
- 箭杆风
- 苍白秤钩风
- 天仙果
- 刷把草
- 椿树花
- 草灵脂
- 蒙莸
- 红椋子
- 党参
- 赤胫散
- 小红藤
- 槐米
- 锯齿草
- 大红袍
- 中华补血草
- 大九股牛
- 华泽兰
- 棕叶七
- 阴香根
- 白垩铁线蕨
- 石豆瓣
- 假酸浆花
- 直立婆婆纳
- 山稔根
- 罗锅底
- 山小橘
- 牡荆子
- 枫香树根
- 四大天王
- 大块瓦
- 透明草
- 饭团藤
- 二仙桃
- 蛤蜊粉
- 良旺茶
- 铜棒锤
- 茨菇草
- 淡秋石
- 红娘子
- 铁牛钻石
- 烂茶叶
- 大花细辛
- 沙冬青
- 鹰眼睛
- 龙齿
- 云南莲座蕨
- 女金芦
- 鸡卵草
- 红牛尾七
- 冬瓜
- 益母草
- 鸭脚茶
- 牌楼七
- 刮筋板
- 吐烟花
- 曼陀罗子
- 枫寄生
- 胡莲
- 莪术
- 小果白刺
- 铁线草
- 蒲桃壳
- 荆芥
- 骆驼蹄瓣
- 一匹草
- 桦叶荚蒾
- 鱼脑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