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舌鸟
《中华本草》:百舌鸟
拼音注音
Bǎi Shé Niǎo
别名
反舌、反舌鸟、交啄、牛屎哵哥、牛屎了、牛屎八。
英文名
Ouze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鹟科动物黑鸫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urdus merula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捕捉后,除去羽毛及内脏,取肉鲜用或焙干。
原形态
黑鸫,体长约28cm。通体几乎纯黑色。雌雄鸟的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纯黑褐色,翅也几纯黑色。雄鸟上体褐而沾暗锈色,两翼黑色,初级飞羽具浅淡色外缘,尾羽也黑色。颏、喉淡栗褐,缀黑褐色纵纹;下体余部黑褐而沾染锈色,腹部色较淡。尾下覆羽黑色,羽端稍沾淡棕。雌鸟上下体的锈色渲染较雄鸟浓着,下体接近暗锈褐色。虹膜褐色;嘴黄色,跗跖和趾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,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。亦常觅食在垃圾堆或厕所附近。主食昆虫类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新疆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肉含蛋白(protein),肽类(pepides),氨基酸(amino acid),脂类(lipid).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补气益血;杀虫止痛。主血虚头晕;小儿语迟;虫积胃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炙食或炖汤,30-50g;或焙研,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虫咬;炙食之,亦主小儿久不语。2.《日用本草》:主胃中作痛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黑头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舌鸟
拼音注音
Bǎi Shé Niǎo
别名
反舌、反舌鸟(《易通卦验》),交啄(《春秋保干图》),牛屎八哥(《纲目》),牛屎了(《本草求原》),乌鸫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乌鴶(《中国的鸟类》),牛屎八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鹟科动物黑鸫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约28厘米。雄鸟的嘴黄色。虹膜褐色。上体、两翼及尾均黑色;下体黑褐,颏部缀以棕褐色羽缘,喉部亦微有此色渲染。脚近黑色。雌鸟嘴有时有褐端。上体、翼及尾均黑褐色,背部较浅淡;颏和喉均淡栗褐色,杂似黑褐色纵纹;下体余部亦黑褐色,但稍沾栗色。
生境分布
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。常在地面奔驰觅食。食物主要为昆虫的幼虫,如毛虫、孑孓,蝇蛆、蚯蚓等,亦吃野果及杂草的种子。分布华南大陆及海南岛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甘咸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血虚头晕,胃痛,小儿语迟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虫咬;炙食之,亦主小儿久不语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主胃中作痛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黑头晕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炙食或炖汤服,1~2个。
复方
①治黑头晕:牛屎八配黑鸡共炖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小儿久不语:牛屎八炖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蝎子草
- 小花八角枫
- 刺菱
- 白蒿花
- 刺蒺藜
- 芦花
- 小红参
- 细木通
- 川楝子
- 榄仁树子
- 大白顶草
- 细梗胡枝子
- 荷叶蒂
- 鸡爪槭
- 杏仁防风
- 灵芝草
- 壶卢秧
- 白药
- 四大天王
- 黄蜀葵根
- 大茶根
- 水胡满
- 川层草
- 香草仔
- 地贵草根
- 羌活
- 红茄苳
- 仙茅参
- 牛角瓜
- 细齿叶柃
- 骆驼蓬
- 驴肾
- 血叶兰
- 对叶百部
- 杉木节
- 黑蒿
- 大马哈鱼籽
- 百解马兜铃
- 豆根木蓝
- 华东木蓝
- 萆薢
- 茅苍术
- 百里香
- 血经草
- 木香子
- 狗尾巴参
- 地笋
- 大叶骨碎补
- 薄叶黄芩
- 白苏梗
- 龙葵
- 苦菜花子
- 三出叶委陵菜
- 帘子藤
- 扇子七
- 刚竹
- 九牛力
- 黄梢蛇
- 蕙实
- 六角英
- 巴茅根
- 凹朴皮
- 槲皮
- 岗梅叶
- 橙叶
- 报春花
- 芭蕉油
- 大蒜
- 大画眉草
- 筀笋
- 吊灯花叶
- 等宽鳞毛蕨
- 虾蟆肝
- 美商陆子
- 凤尾七
- 纤枝山柑
- 合子草
- 石豆瓣
- 射鸡尾
- 狼喉靥
- 灵芝
- 箭刀草
- 台湾三颗针
- 落地金钱
- 四时青
- 香菇
- 水红袍
- 迎山红
- 狭叶荨麻
- 鱼狗
- 窄叶大戟
- 刺藦苓草
- 虱婆草
- 大驳骨丹
- 三轮蒿
- 细柱五加
- 山油柑果实
- 小槐花
- 附子
- 魿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