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舌鸟
《中华本草》:百舌鸟
拼音注音
Bǎi Shé Niǎo
别名
反舌、反舌鸟、交啄、牛屎哵哥、牛屎了、牛屎八。
英文名
Ouze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鹟科动物黑鸫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urdus merula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捕捉后,除去羽毛及内脏,取肉鲜用或焙干。
原形态
黑鸫,体长约28cm。通体几乎纯黑色。雌雄鸟的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纯黑褐色,翅也几纯黑色。雄鸟上体褐而沾暗锈色,两翼黑色,初级飞羽具浅淡色外缘,尾羽也黑色。颏、喉淡栗褐,缀黑褐色纵纹;下体余部黑褐而沾染锈色,腹部色较淡。尾下覆羽黑色,羽端稍沾淡棕。雌鸟上下体的锈色渲染较雄鸟浓着,下体接近暗锈褐色。虹膜褐色;嘴黄色,跗跖和趾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,常结小群在地面上奔驰。亦常觅食在垃圾堆或厕所附近。主食昆虫类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新疆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肉含蛋白(protein),肽类(pepides),氨基酸(amino acid),脂类(lipid).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补气益血;杀虫止痛。主血虚头晕;小儿语迟;虫积胃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炙食或炖汤,30-50g;或焙研,5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虫咬;炙食之,亦主小儿久不语。2.《日用本草》:主胃中作痛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黑头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舌鸟
拼音注音
Bǎi Shé Niǎo
别名
反舌、反舌鸟(《易通卦验》),交啄(《春秋保干图》),牛屎八哥(《纲目》),牛屎了(《本草求原》),乌鸫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乌鴶(《中国的鸟类》),牛屎八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鹟科动物黑鸫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约28厘米。雄鸟的嘴黄色。虹膜褐色。上体、两翼及尾均黑色;下体黑褐,颏部缀以棕褐色羽缘,喉部亦微有此色渲染。脚近黑色。雌鸟嘴有时有褐端。上体、翼及尾均黑褐色,背部较浅淡;颏和喉均淡栗褐色,杂似黑褐色纵纹;下体余部亦黑褐色,但稍沾栗色。
生境分布
栖息于平原草地或园圃间。常在地面奔驰觅食。食物主要为昆虫的幼虫,如毛虫、孑孓,蝇蛆、蚯蚓等,亦吃野果及杂草的种子。分布华南大陆及海南岛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甘咸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血虚头晕,胃痛,小儿语迟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虫咬;炙食之,亦主小儿久不语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主胃中作痛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黑头晕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炙食或炖汤服,1~2个。
复方
①治黑头晕:牛屎八配黑鸡共炖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小儿久不语:牛屎八炖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八角莲
- 猫眼睛
- 蓝胡麻草
- 泽泻
- 小鸦葱
- 野芝麻花
- 黑面叶
- 小青
- 马鬃参
- 鹅脚板
- 黄杨叶
- 小毛蓼
- 满天星
- 苹果
- 苔垢菜
- 木香子
- 山苏木
- 野棉花
- 深山不出头
- 莲房
- 松叶防风花
- 刀豆
- 向天蜈蚣
- 苦葵鸦葱
- 一把篾
- 刺楸
- 水黄杨木
- 仙环小皮伞
- 小接骨丹
- 姜叶三七
- 远志木蓝
- 万寿菊花
- 翻背白草
- 绛梨木根
- 野花椒根
- 小米口袋
- 毛贯众
- 刺萼悬钩子
- 披散糖芥
- 蔓胡颓子叶
- 秤钩风
- 獐耳细辛
- 斩龙剑
- 狗爪樟
- 蚂蚁上树
- 响铃豆
- 福建排草
- 穿石藤
- 盲肠草
- 西藏酸模
- 蜈蚣草根
- 细轴荛花
- 蟾酥
- 羊洪膻
- 细叶防风
- 灵香蒿
- 臭藿香
- 串铃草
- 回阳生
- 网脉橐吾
- 灵香草
- 顶果膜蕨
- 绵羊角
- 美脉藁本
- 老鼠脚迹
- 大九节铃
- 白胶香
- 球兰
- 毛脉酸模
- 倒生莲
- 瓮菜癀
- 滇竹根七
- 江南桤木
- 丁香根
- 小铜锤
- 黄水枝
- 黄花苜蓿
- 毛冬瓜叶
- 毛鬼头伞
- 野胡萝卜根
- 白杜鹃花
- 尾叶山柑
- 豆腐泔水
- 川木香
- 滇瑞香
- 纤冠藤
- 茅膏菜根
- 青兔耳风
- 荠薴
- 兴木蒂那布
- 假酸浆
- 黄秦艽
- 文殊兰果
- 碗花草根
- 金丝杜仲
- 毛杨梅皮
- 藏羚角
- 红黑二丸
- 青风藤
- 毛千屈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