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三七
《*辞典》:菊三七
拼音注音
Jú Sān Qī
别名
土三七(《滇南本草》),金不换(《秘方集验》),紫三七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血当归、血三七、血七、血格答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水三七(《河北药材》),紫蓉三七、艾叶三七、铁罗汉、乌七(《湖南药物志》),菊叶三七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狗头三七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。根于秋后地上部分枯萎时挖取,除尽残存的茎、叶及泥土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三七草"条。
生境分布
产四川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江苏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,长3~6厘米,直径约3厘米,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,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,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,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不平,新鲜时白色,干燥者呈淡黄色,有菊花心。气无,味甘淡后微苦。以干燥、整齐、质坚、无杂质、断面明亮者为佳。
性味
甘苦,温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苦。"
②《纲目》:"味甘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淡,性温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破血散瘀,止血,消肿。治跌打损伤,创伤出血,吐血,产后血气痛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跌打损伤。生用破血,炙用补血。"
②《纲目》:"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。"
③《简易草药》:"能破血,祛瘀,散血,消肿。通治五劳七伤,跌打损伤。"
④《草木便方》:"活血,续筋接骨。治内伤积血,痞块,心腹疼痛。"
⑤《天宝本草》:"治包块症瘕,妇女血滞,腰脚痛,男子遗精,痢症。"
⑥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"治血痢,月经过多,分娩后的后期出血等。又遇虎咬、毒蛇咬,蜂刺伤时,取汁涂敷伤处。"
⑦《昆明药植调查报告》:"治浮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:研末,0.5~1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跌打,风痛:土三七鲜根二至三钱。黄酒煎服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②治吐血:土三七根,捣碎调童便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③治痨伤后腰痛:土三七煎蛋吃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④治产后血气痛:土三七捣细,泡开水加酒兑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⑤治蛇咬伤:三七草根捣烂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临床应用
治疗大骨节病:取菊三七块根浸泡于30%酒精中,制成10%酊剂;或煎成药液配成12.5%及6.25%(供学龄儿童用)糖浆。每次20~30毫升,每日两次,饭后30分钟服。成人患者70例,经1个月观察,有效率达88.6%,其中显效21例(占30%),好转41例(占58.6%);儿童患者31例,显效9例,好转22例。有效病例平均服药8天左右(最短1天,最长18天)关节疼痛即可减轻。有的病人服药过程中出现疼痛加重现象,这往往是药效的信号,如坚持继续服药,疼痛可自然消失。酊剂疗效似优于糖浆。服药后少数病例有恶心、呕吐等反应,有胃病史者尤易发生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蝗果
- 菊花
- 菊花根
- 菊苣根
- 粳米泔
- 聚头蓟
- 江蓠
- 碱花
- 江篱
- 荆芥叶莸
- 绛梨木叶
- 筋骨散
- 芨芨草花
- 荚蒾根
- 聚花草
- 矩形叶鼠刺
- 芨芨草
- 蒺藜花
- 角翅卫矛果
- 箭杆杨
- 碱地马蔺
- 石萝藤
- 菊苣
- 绞股蓝
- 绛梨木子
- 荚蒾子
- 菊花叶
- 菊花脑
- 菊花黄连
- 节瓜
- 矩圆线蕨
- 筋骨草
- 粳米
- 荆芥根
- 苦瓜花
- 桑寄生
- 黄藨根
- 芥子
- 胶质鼠尾草
- 蒟酱
- 蒟蒻
- 箭叶苣
- 绛梨木
- 金刀菜
- 鹅首马先蒿
- 鹿藿
- 海金沙
- 焦栀子
- 蒟蒻薯
- 结香
- 江南桤木
- 矩镰荚苜蓿
- 江珧壳
- 苦楝子
- 荩草
- 大薸
- 刺瓜
- 碱黄鹌菜
- 蓟罂粟
- 莙荙菜
- 积雪草
- 荚囊蕨
- 江西金钱草
- 菊花苗
- 蒺藜苗
- 牛耳大黄
- 鹩哥舌
- 红葱
- 腊梅
- 稷米
- 结根草莓
- 田菁
- 芥菜
- 蒺藜
- 荚果蕨贯众
- 江南卷柏
- 绢毛木姜子
- 皂荚
- 地龙
- 龙须眼子菜
- 碱蓬
- 结血蒿
- 菅
- 雀脑
- 聚花风铃草
- 刺海松
- 绢毛苣
- 筋藤
- 羯布罗香
- 蚕蜕
- 红皮云杉
- 苣荬菜
- 浆果苋
- 荆三棱
- 荠菜
- 树韭菜
- 线叶金鸡菊
- 乌桕木根皮
- 心叶野海棠
- 荠菜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