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通草
《中华本草》:刺通草
拼音注音
Cì Tōnɡ Cǎo
别名
党楠、裂叶木通、棁木、挡凹、天罗伞
英文名
pith of Himalayan Trevesi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刺通草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evesia palmata (Roxb. ) vis.[Gasto- nia palmata Rox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;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小乔木,高3-8m,胸径约15cm或更粗。树皮淡黄灰色,有刺或无刺;枝淡黄棕色,幼时密被棕色绒毛,疏生短刺。单叶互生,叶柄长60-90cm,通常疏生短刺,密被棕色绒毛或无毛或仅基部被毛,具条纹;托叶与叶柄基部合生成二裂的鞘状;叶大,革质,直径60-90cm,掌状5-9深裂;裂片披针形,常又有小裂片;先端渐尖至长渐尖或印尖,边缘有粗锯齿;两面或仅在下面散生棕黄色星状鳞片毛;侧脉在两面隆起。伞形花序大,直径约4.5cm,聚生成长达50cm的大型圆锥花序;总花梗长5-10cm,花梗长1.5-3cm,无关节;苞片长圆形,长约法三章2.5cm;萼有锈色绒毛,边缘有10个胩不明显的齿;花瓣6-10,长圆形,先端钩曲,常合生成一帽状体,外面被锈色绒毛,长5-6mm,花淡黄绿色;雄蕊6-10,花丝长约6mm;子房下位,6长mm,花淡黄绿以;雄蕊6-10,花丝长约6mm;子房下位,6-10室,花柱合生成柱状,有6-10条浅棱。果卵球形,直径1-1.8cm,有不明显的棱;花柱宿存,内具种子7-12颗。花期10月,果期翌年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2000m的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完整叶片直径可害90cm,掌状深裂裂片5-9,披针形,先端长国尖,边缘有大锯齿,两面或仅在下面散生黄色星状毛;叶柄长可达90cm,常疏生短刺。叶片革质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化瘀止痛。主跌打损伤;创伤;腰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“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:主治跌打损伤。髓心:利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广西十大功劳
- 广东万年青
- 广西九里香根
- 关东丁香
- 橄榄
- 栝楼
- 栝楼皮
- 栝楼子
- 午香草
- 构菌
- 公英叶风毛菊
- 葛粉
- 光叶巴豆
- 柠条子
- 狗娃花
- 扭筋草
- 楠藤
- 番杏
- 云南红豆蔻
- 鸽
- 骨把
- 革耳
- 莴苣
- 谷芽
- 芜荑
- 高山黄华根
- 高山唐松草
- 牛骨
- 骨螺
- 猬菊
- 鳡鱼
- 鸽肉
- 钩栗
- 牛蹄
- 锅粑
- 糯米
- 满树星
- 乌榄
- 乌梅
- 牛靥
- 乌柳
- 牛脾
- 牛膝
- 糯芋
- 鬼笔
- 瓦草
- 乌桕
- 瓦韦
- 鸽粪
- 蜗牛
- 鳜鱼
- 牛肚
- 牛鼻
- 猬胆
- 牛筋
- 窝儿七
- 莴苣子
- 茯神
- 硇砂
- 偏花黄芩
- 鬼盖
- 文竹
- 猬脑
- 牛肉
- 牛至
- 豌豆
- 钩栲
- 腽肭脐
- 碗蕨
- 鬼臼
- 牛血
- 牛肺
- 鹳骨
- 谷蓼
- 牛肝
- 龟肉
- 鸽卵
- 钩吻
- 鲇鱼
- 牛胆
- 翁波
- 胃友
- 龟甲
- 龟版
- 龟血
- 牛髓
- 逆阿落
- 猬肉
- 无漏子
- 梧桐
- 高山羊不吃
- 高粱火焰苞
- 钩藤
- 问荆
- 乌尼参
- 牛藤
- 乌榄叶
- 牛轭草
- 蜗牛壳
- 挖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