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蛇莲
《中华本草》:伴蛇莲
拼音注音
Bàn Shé Lián
别名
鸡爪大王、拳参、马蜂七、草血竭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革叶蓼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coriaceum Sam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达50cm。根茎肥厚弯曲,黑褐色,具多数须根,有残存叶柄;茎直立,不分枝,无毛。基生叶叶柄长6-8cm,茎生叶几无柄;托叶鞘膜质,褐色;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,长10-18cm,宽2-5cm,先端钝或锐尖,基部楔形或常有狭翅,叶缘网状,叶脉反卷,上面无毛,下面叶脉有疏毛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4-7cm;两性花;苞片膜质;花被5深裂,红色或粉红色,小花梗伸出苞片外;雄蕊8,长于花被,花药紫红色;柱头3枚。花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草地、山坡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湿热痢疾;腹泻;痈肿;痔疮;牙龈肿痛;口糜;汤火伤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解毒,收敛,生肌。治毒蛇咬伤,汤火伤,痢疾,腹泻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清热,收敛,去积,产后补血。治肠胃湿热,赤痢,口糜,痈肿,痔疮,火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伴蛇莲
拼音注音
Bàn Shé Lián
别名
拳参、鸡爪大王、马蜂七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革叶蓼的根茎。秋季采挖,洗净,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宿根草本,高可达1米。根茎粗壮,弯曲,外皮黑褐色,坚硬,多须根,肉呈粉红色。茎中空,有节。根生叶大而长,基部常有狭翅,叶柄红色;茎生叶小。穗状花序顶生,密生淡紫色小花;花被4~6裂;雄蕊2~8;子房三棱形或两面突起。瘦果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阴湿山沟处。分布云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涩微苦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,收敛,生肌。治痢疾,腹泻,痈肿,痔疮,汤火伤。
①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解毒,收敛,生肌。治毒蛇咬伤,汤火伤,痢疾,腹泻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清热.收敛,去积,产后补血。治肠胃湿热,赤痢,口糜,痈肿,痔疮,火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;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慢性腹泻:伴蛇莲研末,野荞麦煎汁冲服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鹅
- 鸡屎白
- 蛇葡萄
- 鹅掌上黄皮
- 桔梗芦头
- 角螺厣
- 草蚂蚱莲
- 牛奶树子
- 虾蟆胆
- 鸡骨常山
- 常春卫矛
- 龙利叶
- 蜇砂
- 山柳
- 树刁
- 附地菜
- 小盘木
- 苦碟子
- 长春花
- 鹤肉
- 狗头骨
- 牛奶树
- 小牛肝菌
- 榧子
- 藜茎
- 唐古特马尿泡
- 假蒟果穗
- 五叶藤
- 九子不离母
- 狼毒
- 棕板
- 鹭鸶兰
- 扶桑金星蕨
- 大头茶
- 葡萄
- 刺莓果
- 补血薯
- 金腰子
- 羊角拗子
- 镰叶瘤足蕨
- 鳕鱼骨
- 水苦荬
- 苎麻梗
- 醉鱼草花
- 青溪鳞毛蕨
- 麻叶绣球果
- 咸秋石
- 魿鱼
- 狼油
- 牛心补
- 轮环藤
- 臭梧桐
- 短穗兔耳草
- 羊齿天冬
- 齿瓣延胡索
- 昆明鸡血藤
- 蛤蜊
- 栲栗果壳
- 尖叶川黄瑞木
- 大花剪秋罗
- 波叶紫金牛
- 白猪母菜
- 麦瓶草
- 红果参
- 过腰蛇
- 软骨过山龙
- 路旁菊
- 化香树
- 扭肚藤
- 毛桤
- 蔷薇根
- 淡菜
- 水百合
- 石斑鱼
- 金橘叶
- 牛胞衣
- 鲥鱼
- 小叶野决明
- 竹叶莲
- 簕欓
- 大马蹄蕨
- 直杆蓝桉叶
- 胡枝子根
- 横经席叶
- 黄鼠肉
- 刺梨
- 牛耳朵
- 花椒根
- 鸡冠子
- 空心莲子草
- 酸果藤
- 毒箭羊角拗
- 山杨树皮
- 豆豉草
- 沙枣花
- 红花岩松
- 庐山石韦
- 龙船花
- 衣鱼
- 藏丁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