矮杨梅
《*辞典》:矮杨梅
拼音注音
ǎi Yánɡ Méi
别名
杨梅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杨梅科植物矮杨梅的根皮、茎皮或果实。根:全年可采。洗净晒干。果实:夏季采摘,鲜用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高2米。根呈不规则块状,上生少数细根。茎直立,具分枝,小枝较粗壮,无毛或有稀疏短柔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,长椭圆状倒卵形至短楔状倒卵形,长2.5~8厘米,宽1~3.5厘米,上面有腺体脱落后的凹点,下面有腺体,通常无毛;叶柄长1~4毫米,无毛或有稀疏短柔毛。雌雄异株。穗状花序单生叶腋,基部有不显着分枝;雄花序直立或上倾,极缩短分枝有1~3雄花;雄花无小苞片,有1~3雄蕊;雌花序长1.5厘米,极缩短分杖有2~4不孕苞片和2雌花:雌花有2小苞片,子房无毛。核果球形,成熟后暗红色,内果皮坚硬,黄白色。种子1枚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林缘及灌木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根皮:涩,凉。果:酸,凉。"
②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酸涩,温。"
功能主治
治痢疾,腹泻,消化不良,崩漏,直肠出血,脱肛,风湿疼痛,跌打劳伤。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收敛,止血,消炎。防治痢疾,内出血,风湿疼痛,崩漏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收敛止泻,止血,通络。治痢疾,腹泻,胃痛,消化不良,直肠出血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劳伤。"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消食健胃,收敛,祛风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泡酒。
复方
①治风湿痛:杨梅根配小红参、叶下花共研末,用酒或开水送服。
②治久泻久痢:㈠杨梅果兑糖蒸吃。㈡杨梅酱(熟透的杨梅五斤,蜂蜜二斤,腌藏一年后备用)常服。
③治脱肛:杨梅根研末,煮大肠吃。
④治咳嗽:杨梅酱配枳壳、陈皮、百部(三味为末),共蒸吃。(选方出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硬枝黑锁梅
- 龙牙草根
- 白车轴草
- 豹药藤
- 虫豆
- 剑叶铁角蕨
- 绞股蓝
- 三匹箭
- 复叶耳蕨
- 小石韦
- 蔓胡颓子根
- 杧果
- 青通草
- 虾筏草
- 密枝问荆
- 透明草
- 牛藤
- 水翁花
- 蓖麻油
- 下山虎
- 姜黄草
- 甘草
- 吊白叶
- 木槿花
- 南瓜藤
- 丁蛎
- 光里白
- 花叶冷水花
- 毛节兔唇花
- 铜脚威灵仙
- 四大天王
- 细叶桉叶
- 四川澄茄子
- 牛大力
- 大青木
- 苦甘草
- 藏报春花
- 线叶金鸡菊
- 白猪鼻孔
- 单头紫菀根
- 野葡萄藤
- 树地瓜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薄叶黄芩
- 山飘儿草
- 麒麟吐珠
- 向日葵子
- 鸭公藤
- 水老虎
- 舒戛千里光
- 山驴骨
- 篱天剑
- 紫背天葵草根
- 堵喇
- 烧伤藤
- 走茎丹参
- 五托莲
- 白粉蝶
- 榔榆皮
- 多蕊蛇菰
- 柳叶绣球菊
- 斑竹根
- 结血蒿
- 阳雀花根
- 新疆雪莲
- 声色草
- 赤地榆
- 赤阳子
- 长瓣马铃苣苔
- 豆蔻
- 黑鳞大耳蕨
- 地涌金莲
- 睡菜根
- 云苔草
- 斑花杓兰
- 天山雪莲花
- 马尾千金草
- 赤芍
- 香加皮
- 紫荆丫
- 台湾榕
- 鞭叶耳蕨
- 虎头兰
- 紫麻
- 南天竹
- 野把子
- 木姜子根
- 蜻蜓
- 毛翠雀花
- 山乌桕根
- 甘蔗滓
- 苦楝花
- 牙痈草
- 枫香脂
- 金冠鳞毛蕨
- 异叶鳞始蕨
- 油桐子
- 薇籽
- 云南红豆蔻果
- 南瓜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