泽藓
《中华本草》:泽藓
拼音注音
Zé Xiǎn
别名
阴阳草、旱青苔(陕西)
英文名
damp moss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珠藓科植物泽藓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ilonotis fontana (Hedw.) Brid. [Mnium fontanum Hedw.;Bartramia fontana(Hedw.)Turn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ilonotis fontana (Hedw.) Brid. [Mnium fontanum Hedw.;Bartramia fontana(Hedw.)Turn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物体密集丛生,黄绿色,有光泽,色艳。茎高5-8cm,顶端具轮状茁生枝。叶直倾,基部阔卵状或心形,渐上成狭长尖,下部具纵褶,叶缘内卷,具疣突构成的齿;中肋粗壮,达于叶尖,呈短毛尖状。叶片细胞长方形,下角具疣,有时两端具疣。雌雄异株,稀同株。蒴柄红色,孢蒴球形,深褐红色,具纵沟状皱褶;蒴齿两层;孢子黄褐色,具密疣,20-28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沼泽地、潮湿草原或流水、滴水石上。春季至秋季习见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珠藓黄酮(philonotisflavone),2,3-二氢珠藓黄酮(2,3-dihydrophilonotisflavone)等6个双黄酮。
性味
淡;凉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咽喉肿痛;感冒;咳嗽;痈肿疮毒;烧烫伤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9-12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用于扁桃体炎及上呼吸道炎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角瓜
- 苔菜
- 橘
- 猫儿眼睛
- 黄花虱麻头
- 羚羊角
- 胡黄连
- 千年不烂心
- 石花
- 薄叶黄芩
- 桂皮
- 野荔枝果
- 鸡冠子
- 绛梨木子
- 白蔻
- 胡萝卜
- 藏报春花
- 尿泡草
- 望月砂
- 仙人球
- 山韭菜
- 樟脑
- 山葡萄
- 桑根
- 钗子股
- 天葵子
- 四角蒲桃
- 山丹
- 长松
- 定经草
- 白残花
- 石楠
- 豉虫
- 喜鹊肉
- 川楝子
- 石上莲
- 东北卫矛
- 蓝萼香茶菜
- 竹林消
- 紫金莲
- 软蒺藜
- 棱子芹根
- 大黄
- 山稗子
- 青刺尖
- 木棉皮
- 冬葵果
- 清风藤
- 蛤蟆草
- 棉团铁线莲
- 高粱乌米
- 光慈姑
- 荩草
- 小黑药
- 南苜蓿
- 熊尾草
- 香石藤果
- 水蓼
- 水案板
- 兔耳风
- 猫儿屎
- 菜头肾
- 猪鬃草
- 翡翠
- 刀豆
- 宁波溲疏
- 米团花
- 痢止蒿
- 臭牡丹
- 三七草
- 藤麻
- 车前草
- 大夜关门
- 刺楸
- 莿(木冬)
- 野扁豆
- 冻绿叶
- 铁马鞭
- 白榄根
- 裂叶翼首花
- 大风药
- 黄栌根
- 单面针
- 野三七
- 香苏草
- 黑汉条
- 打碗花
- 麻腐
- 狼油
- 白螺蛳壳
- 莱菔子
- 油鱼
- 寄马桩
- 龟甲胶
- 支柱蓼
- 枳椇
- 蠵龟筒
- 小丁香
- 小乌泡
- 豹皮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