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水茄
《中华本草》:黄水茄
拼音注音
Huánɡ Shuǐ Qié
别名
凝固茄、黄刺茄、苦天茄、野茄、洋苦茄、黄果珊瑚、丁茄、黄天茄、杉钮果、狗茄子、牛茄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野茄的根、叶、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coagulans Forsk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根、叶;秋、冬采果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直立草本至亚灌木,高约0.5-2m。小枝、叶下面、叶柄、花序均密被5-9分枝的灰褐色星状绒毛和皮刺。上部叶常假双生,不相等,叶柄长1-3cm;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,长5-10cm,宽4-7cm,先端渐尖、急尖或钝 ,基部偏斜,边缘浅波状圆形,裂片通常5-7,上面尘土状灰绿色,下面灰绿色;叶脉在下面凸出,在两面均具细直刺,侧脉每边3-4条,在两面均具细直刺或无刺。蝎尾状花序腑外生,长约2.5cm,总花梗短或近于无;能孕花较大,单独着生于花序的基部,不孕花较小,雌蕊已退化,与能阴云花并出,排列列花序的上端;萼钟形,直径1-1.5cm,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及细直刺,内面仅裂片先端被星状绒毛,裂片5;花冠辐射,星形,紫蓝色,裂片宽三角形,长宽均约1cm,以薄而无毛的花瓣间膜相连接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喉部;子房具多数胚球。浆果球状,无毛,直径2-3cm,成熟时黄色,基部有宿存萼片;种子扁圆形。花期夏季,果期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-1100m的灌木丛中或缓坡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,广东,广西及云南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;解毒消肿;止痛。主咳嗽;哮喘;风湿性关节炎;热淋;睾丸炎;芽痛;痈疮溃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水茄
别名
黄果珊瑚、野茄、丁茄、黄天茄
来源
茄科茄属植物黄刺茄Solanum coagulans Forsk.[S. sanctum L.],以根、叶及果入药。夏秋采根、叶;秋冬采果;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苦、辛,温。
功能主治
利湿,消肿,止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睾丸炎,牙痛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备注
(1)[b]黄果茄[/b](大苦茄、野茄果、刺尖果)Solanum xanthocarpa Schrad. et Wendl.也作[b]黄水茄[/b]入药。
(2)有一种[b]红果茄[/b],全株有毒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寿丹
- 四棱杆
- 山石榴
- 伸筋草
- 红菠菜
- 山柰
- 山牡丹
- 丝毛毛毡草
- 虎肾
- 山芭蕉子
- 双叶金枪
- 红雀珊瑚
- 女娄菜根
- 虎石头
- 黄杨木叶
- 女儿红根
- 山橙
- 红花菜
- 荷叶金钱
- 胡桃根
- 褐带环口螺
- 升麻
- 黄牛毛藓
- 虎耳草
- 山岗稔
- 升药
- 山大颜
- 荭草花
- 山毛藓
- 还阳草
- 三尖杉
- 四指马鲅
- 南蛇竻根
- 山杜仲
- 实葫芦根
- 山刺梨
- 牛含水
- 山绿茶
- 伞杨
- 鹤草芽
- 黄堇
- 丝茅七
- 虾蟆皮
- 圆叶母草
- 火焰兰
- 射尿拐
- 山柏
- 十二槐花
- 黄唇鱼肝
- 山木通
- 黄瓦韦
- 丝带蕨
- 丝绵
- 山狸子骨
- 山肉桂
- 伸筋藤
- 红豆树
- 山五味子叶
- 山禾串
- 黄山鳞毛蕨
- 黄山鳞毛蕨根
- 三对叶丹参
- 山五味子根
- 黄疸树
- 山枇杷
- 花蜘蛛
- 双籽棕
- 黄桷浆
- 花蚊虫
- 三翅铁角蕨
- 沙拐枣
- 桂丁
- 台湾泡桐叶
- 鹿筋
- 双色龙胆
- 黄樟
- 山柳菊
- 大剑叶木
- 墨旱莲
- 草木樨
- 落地生根
- 豆黄
- 蝙蝠
- 蛇百子
- 拟进里香
- 兔骨
- 昙花
- 三叶青
- 将军树
- 芦莉草叶
- 腊梅
- 扭鞘香茅
- 了哥王子
- 南赤瓟
- 女菀
- 楠材
- 柠条根
- 柠鸡儿
- 挪挪果
- 南山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