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铧头草
《中华本草》:红铧头草
拼音注音
Hónɡ Huá Tóu Cǎo
别名
走边疆、鸡腿菜、鸡蹬腿、胡森堇菜、鵏鸽腿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堇菜科植物鸡腿堇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ola acuminata Lede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鸡腿堇菜ViolaacuminataLedeb.多年生草本,高10-40cm。通常无基生叶。根茎较粗,垂直或倾斜,密生多条淡褐色根。茎直立,通常2-4条丛生,无毛或上部有毛。时互生;叶柄下部者较长,上部者较短;托叶大,叶状,草质,通常羽状深裂呈流苏状,或浅裂呈牙齿状;叶片心形、卵状心形或卵形,长1.5-5.5cm,宽1.5-4.5cm,先端锐尖、短渐尖至长渐尖,基部通常心形,边缘有钝齿,两面有细短毛或仅叶脉有毛。花淡紫色或近白色,具长梗;花梗细,超出于叶,上部有2枚线形小苞片;萼片5,线状披针形,基部有附属物,末端截形;花瓣5,近白色或淡紫色,较小;距通常直,长1.5-3.5mm,呈囊状,末端钝;雄蕊5,花丝短而宽;子房上位,1室,圆锥状,无毛,花柱基部微向前膝屈,向上渐增粗,先端具短喙。蒴果椭圆形,长约1cm,无毛,先端渐尖。花、果期5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杂木林下、林缘、灌丛、山坡草地或溪谷湿地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多皱缩成团。根数条,棕褐色。茎数枝丛生,托叶羽状深裂,多卷缩成条状,叶片心形。有时可见椭圆形蒴果。气微,味微苦。[br]显微鉴别: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外被角质层。表皮下可见1列厚角细胞,断续排列成环,茎的棱角处,有2-3列厚角细胞。皮层薄壁细胞6-8列。维管束环列,韧皮部外方具纤维束,纤维细胞壁不很厚,木化。老茎的束间部分细胞壁亦加厚且木化,而与韧皮部外方的纤维连成一体。髓宽大,有的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。[br]叶表皮特征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外壁可见细密角质层纹理。下表皮细胞形似上表皮,但角质层纹理偶见。气孔生于下表皮,不等式。单细胞非腺毛长91-255μm,先端尖,壁具小疣点。
性味
味淡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肺热咳嗽;急性传染性肝炎;疮疖肿毒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30-60g;或捣汁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波罗果
- 山橿根
- 上山虎
- 升麻草
- 胡萝卜
- 空筒泡
- 金雀儿
- 吊山桃
- 鹊豆
- 双肾草
- 南瓜花
- 三角叶风毛菊
- 四楞通
- 三叶金锦香
- 三股筋
- 红辣蓼
- 山腊梅
- 红花杜鹃
- 黄土
- 南粤马兜铃
- 黄柏
- 黄梢蛇
- 蔊菜
- 魔芋
- 宿苞豆
- 胡葱子
- 山脚麻
- 四叶萝芙木
- 四川木蓝
- 黄栎
- 黄牛茶
- 山臭草
- 黄杨叶
- 南蛇簕
- 山慈菇
- 虎头蕉
- 红葵
- 三花枪刀药根
- 三羽叉蕨
- 山枝根
- 虎杖叶
- 丝瓜
- 蝴蝶暗消
- 接骨紫菀
- 狗尾草
- 射尿拐
- 山木通
- 山柏
- 十二槐花
- 耳叶排草
- 冬凌草
- 狼膏
- 宜昌荚蒾叶
- 海星
- 落花生
- 木槿
- 碧桃干
- 车前状垂头菊
- 砂茴香
- 淡竹叶
- 老鼠竻
- 车前草
- 毒芹
- 水胡满
- 石龙子
- 月见草油
- 小果野葡萄
- 佛杜树
- 小罗伞
- 毛叶黄药
- 伞花绢毛菊
- 白花夏枯草
- 苡芭菊
- 土马鬃
- 海人草
- 卵叶娃儿藤
- 巴豆油
- 光叶水苏
- 白鹇
- 牛蹄甲
- 山蚂蝗
- 鹌鹑蛋
- 锦地罗
- 鬣羚骨
- 太白菊
- 芒叶小米草
- 海桐皮
- 大发表
- 鸭屎树
- 鸭脚蓼
- 金纳香
- 山茶叶
- 三裂叶犁头尖
- 青叶胆
- 鸭跖花
- 鸭脚木
- 青兔耳风
- 鹰爪花根
- 鸭儿芹果
- 鸭脚黄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