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接骨丹
《中华本草》:大接骨丹
拼音注音
Dà Jiē Gǔ Dān
别名
水冬瓜木、清明花、接骨丹、接骨草树、水冬瓜、水五加
英文名
Root or flower of Toothedleaf Torricellia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有齿鞘柄木的根、根皮、树皮及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.var.intermedia(Harms) Hu[T.inetrmedia Harms ex Diels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.5-8m。树皮灰色;老枝黄灰色,有长椭圆形皮孔及半环形的叶痕。叶互生;叶柄长约5cm,基部扩大成鞘包于枝上;叶片膜质或纸质,阔卵形或近于圆形,长6-15cm,宽5-15cm,有裂片5-7,裂片的边缘有齿牙状锯齿,掌状脉5-7条,达于叶缘,在两面均凸起。总状圆锥花序顶生,下垂,雄花序长5-30cm,密被短柔毛;雄花的花萼管倒圆锥形,裂片5;花瓣5,长圆披针形,先端钩状内弯;雄蕊5,与花瓣互生;花盘垫状,圆形,中间有3枚退化花柱;花梗纤细,近基部有2枚长披针形的小苞片;雌花序较长,常达35cm;花萼管状钟形,裂片5,披针形,无花瓣及雄蕊;子房倒卵形,3室,与花萼管合生;花梗细圆柱形,有小苞片3。果实核果状,卵形,直径4mm,药柱宿存。花期4月,果期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800m的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舒筋;祛风利湿。主跌打瘀肿;筋伤骨折;闭经;风湿痹痛;胃痛;腹痛泄泻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呀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根:捣烂外敷,消伤肿,接骨;浸酒内服,可舒筋活血。2.《贵州草药》:根皮、花、叶:调血,接骨,补虚,解热,平喘。治骨折,妇女干血痨,扁桃腺炎,哮喘,跌打损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接骨丹
拼音注音
Dà Jiē Gǔ Dān
别名
水冬瓜、接骨丹、叨里木
来源
为山茱萸(叨里木科)鞘柄木属植物裂叶鞘柄木Torricellia angulata Oliv.、齿裂鞘柄木T. angulata Oliv. var. intermedia(Harms ex Diels)Hu 及鞘柄木T. tiliifolia (Wall.)DC.,以根皮、叶及花入药。根及叶全年可采,剥取根皮,洗净晒干或鲜用。鲜用最佳。夏季采花,阴干。
原形态
1、[b]裂叶鞘柄木[/b](烂泥巴树、烂枇杷)落叶灌木至小乔木,高2~7米。枝具环形叶痕,疏被柔毛或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稍扁,基部扩大成鞘状;叶片略成心状圆形,长5~13厘米,宽6~16厘米,掌状5~7浅裂,裂片全缘,基部心形或截形,主脉掌状5出,下面脉腋具丛毛。夏初开黄色小花,花单性,雌雄异株,雄花多而密集成顶生下垂圆锥花序,花萼短,5裂;花瓣5,绿色带红,长椭圆形,顶端渐尖而向内弯;雄蕊5;具退化子房;雌花成疏花总状花序,花萼筒状,3~5裂,无花冠,子房下位。3~4室,花柱3~4枚。果实核果状,圆形或卵状圆形。生于山野沟边土坎,也有栽培。分布于湖北、四川等省。
2、[b]齿裂鞘柄木[/b](懒茶叶)与上述正种的区别是:叶5~9浅裂,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齿牙,下面叶脉被疏毛。
生于林缘、路边或栽培于庭院。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。
3、[b]鞘柄木[/b](大葫芦叶、椴叶鞘柄木、象耳朵)与上面二种的区别主要是:叶完整不裂,宽卵状圆形或近心状圆形,边缘具不规则锐锯齿,圆锥花序大,可达30厘米以上。
生于水边或村寨旁。分布于云南省。
性味
苦、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活血祛瘀,祛风利湿。根皮、叶:用于风湿关节痛,产后腰痛,慢性肠炎,腹泻;外用治骨折,跌打损伤。花:治血瘀经闭。
用法用量
根皮、叶3~5钱;外用适量,鲜根皮捣烂敷患处。花每用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大接骨丹
拼音注音
Dà Jiē Gǔ Dān
别名
水东瓜、水五加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水冬瓜、接骨草树(《云南中草药》),清明花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山茱萸种植物齿叶叨里木的根、花、叶。秋季采叶,夏季采花,冬季挖根。
原形态
小乔木,高3~5米。枝圆柱形,灰褐色,具皮孔,质脆,心空,节膨大;芽大而明显,常带红色,单叶互生,叶片掌状7浅裂,长10~15厘米,宽10~18厘米,基部心形,裂片阔三角形,边缘祖锯齿,叶脉掌状分枝,上面稍有短毛;叶柄长7~15厘米,基部鞘状抱茎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为开展稠密的圆锥花序,花淡黄色;雄花萼5裂;花瓣5,内向镊合状排列;雌花无花瓣。核果;有种子3~4枚,花期初夏。
生境分布
栽培于村边路旁,或林缘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》:"苦辛微麻,平。"
功能主治
活血祛瘀,舒筋接骨。治骨折,跌打损伤,干血劳伤,扁桃腺炎,哮喘。
①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根:捣烂外敷,消伤肿,接骨;浸酒内服,可舒筋活血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根皮、花、叶:调血,接骨,补虚,解热,平喘。治骨折,妇女干血痨,扁桃腺炎,哮喘,跌打损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根、花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吹喉。
复方
①治跌打损伤:水东瓜五钱,地蜂子五铙,酸浆草一两,大鹅儿肠五钱,红牛膝五钱,铁筷子五钱。泡酒一斤,每服一两,日服二次。
②治跌打瘀血不散:水东瓜、牛膝、木瓜、松节。泡酒内服。
③接骨:㈠鲜水东瓜根皮,岩冬青枝尖。捣烂敷患处,日换一次。㈡水东瓜一两,巴岩姜一两,野葡萄根一两。共捣烂敷伤处。(选方出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老鸦胆叶
- 滇山茶
- 冬青皮
- 长管假茉莉
- 华鹅耳枥
- 野木耳菜
- 竹卷心
- 牡荆子
- 石头菜
- 葛枣
- 六方藤
- 草乌叶
- 光叶巴豆树
- 肚拉
- 短穗兔耳草
- 水榕木根
- 吴茱萸根
- 马尿花
- 汝兰
- 犁头草
- 观音竹
- 山漆树
- 催乳藤
- 白藨
- 铁藤根
- 鸡爪参
- 矮脚苦蒿
- 鸡内金
- 牛角藓
- 红叶木姜子根
- 小黄构
- 金钗
- 赛番红花
- 毛贯众
- 篱天剑
- 小马齿苋
- 倒赤伞
- 猕猴桃藤
- 金樱子
- 砖子苗
- 山大烟
- 披散糖芥
- 粗叶木叶
- 高山望
- 寒莓叶
- 八角茴香
- 泡掌筒
- 贯众
- 麦刺藤叶
- 野梧桐
- 天仙子
- 滨海前胡
- 毛莸
- 乌蛇胆
- 桂皮紫萁
- 了哥利
- 爬藤榕
- 天王七
- 野绿麻根
- 芜荑
- 乌藨连
- 鸭胆子
- 海豘鱼
- 海月壳
- 东北桤木
- 火焰兰
- 黄秋葵叶
- 牛心果
- 灰钉
- 兰花
- 鳢鱼肠
- 万年藓
- 芒叶小米草
- 矩圆线蕨
- 豆腐渣
- 银柴胡
- 决明子
- 青黛
- 鲫鱼藤
- 韭叶芸香草
- 罗布麻
- 大羊角瓢
- 滇丹参
- 黄花忍冬
- 野苦梨根
- 马来蒲桃
- 球衣藻
- 山蜡梅
- 蜂药
- 倒生莲
- 罗汉果根
- 海鲶
- 梨果榕
- 大叶马尾连
- 芜荑酱
- 柳叶菜花
- 梓菌
- 山白龙
- 景天三七根
- 翻天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