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蜀葵叶
《中华本草》:黄蜀葵叶
拼音注音
Huánɡ Shǔ Kuí Yè
别名
秋葵叶。
英文名
Leaf of Sunset Abelmoschus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(L.) Medic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belmoschus manihot (L.) Medic.[Hibiscus manihot L.]2.Abelmoschus manihot (L.)Medic.var pungens(Roxb.)Hochr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黄蜀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疏被长硬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6-18cm,疏被长硬毛;托叶披针形,长l-1.5cm。叶掌状5-9深裂,直径15-30cm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8-18cm,宽1-6cm,两面疏被长硬毛,边缘具粗钝锯齿。花单生于枝端叶腋;小苞片4-5,卵状披针形,长15-25mm,宽4-5mm,疏被长硬毛;萼佛焰苞状,5裂,近全缘,较长于小苞片,被柔毛,果时脱落;花大,淡黄色,内面基部紫色,直径约12cm;雄蕊柱长1.5-2cm,花药近无柄;柱头紫黑色,匙状盘形。蒴果卵状椭圆形,长4-5cm,直径2.5-3cm,被硬毛。种子多数,肾形,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。花期8-10月。2.本变种与上种的区别为:植株全体密被黄色长刚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生于山谷草丛、田边或沟旁灌丛间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山东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2.分布于西南及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地。
性味
甘;寒
归经
心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接骨生肌。主热毒疮痈;尿路感染;骨折;烫火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可用至30-60g。
复方
①治痈疽: 鲜黄蜀葵叶一握,洗净后和冬蜜共捣烂,敷患处,日换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②治烧烫伤: 鲜黄蜀葵叶, 捣敷。 (福州军区《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托疮解毒,排脓生肌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蜀葵叶
拼音注音
Huánɡ Shǔ Kuí Yè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叶片。
性味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寒,滑,无毒。"
②福州军区《中草药手册》:"甘,滑,微寒。"
功能主治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托疮解毒,排脓生肌。"
复方
①治痈疽:鲜黄蜀葵叶一握,洗净后和冬蜜共捣烂,敷患处,月换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烧烫伤:鲜黄蜀葵叶,捣敷。(福州军区《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苋菜
- 鹅脚板
- 鹅脚木叶
- 榧根皮
- 胡荽子
- 浮小麦
- 白山蓼
- 回回蒜果
- 石南藤
- 岩枇杷
- 母草
- 斑楮头红
- 清香桂
- 跳八丈
- 猫儿屎
- 苍蝇草
- 紫玉簪根
- 梅花参
- 河套大黄
- 唐古特报春
- 紫花鱼灯草
- 川楝子
- 麂子草
- 指甲花叶
- 小通草叶
- 猴樟果
- 花蜘蛛
- 宜昌荚蒾
- 树头菜
- 散血草
- 锯鲨翅
- 喉痧药
- 鳡鱼
- 金荞麦
- 麦冬
- 龙常草
- 岩石羊
- 蒙疆苓菊
- 獐骨
- 木槿花
- 大一箭球
- 紫金标
- 榜嘎
- 马蹄荷
- 半枝莲
- 赭石
- 枳椇
- 桂木根
- 胡桃仁
- 红马蹄草
- 地梢瓜
- 大叶花椒
- 冰草根
- 银白杨叶
- 水玉簪
- 细叶野牡丹
- 麋骨
- 薄柱草
- 苦壶卢蔓
- 杉叶藻
- 胡豆草
- 黄囊杓兰
- 落新妇
- 山郎木根
- 虎杖香蕈
- 山风
- 山黄杨子
- 黄山梅
- 地锦苋
- 白千层
- 石风丹
- 甜草
- 毛水苏
- 中华短肠蕨
- 羊蹄暗消
- 山姜
- 白果紫草
- 卵叶橐吾
- 千脚虫
- 沙塘木
- 萍蓬草
- 瑞连草
- 罗盖叶
- 鸭脚木根
- 秋子梨
- 戟叶瓦韦
- 八角乌
- 九仙草
- 水龙骨
- 石筋草
- 山苍子
- 苦油木
- 石龙刍
- 野绿麻
- 阴阳枫
- 山禾串
- 新疆远志
- 鳖脂
- 白牛胆
- 红麸杨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