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砂仁
《中华本草》:竹砂仁
拼音注音
Zhú Shā Rén
别名
竹果、竹红菌、竹花、竹生小肉座菌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肉座菌科真菌竹小肉座菌的子座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pocrella bambusae(Berk.et Br.)Sacc.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采摘后晒干,备用。
原形态
子座近半球形。新鲜时粉红色或浅肉色,较松柔,干后变为灰黄色或红褐色,较坚硬,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,内部粉红色至深红色,直径0.7-1.5(-2)cm。子囊壳单列,埋生于子座的外围,壳壁透明无色,子囊壳(620-700)μm×(520-680)μm。子囊细长,(350-430)μm×(16-20)μm。子囊孢子蠕虫形,8个,右旋扭曲,(270-310)μm×(8-10)μm,透明无色至微黄色,成熟后断裂成段,每段长20-30μm。侧丝稍长于子囊,顶端略膨大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箭竹的节间或近节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子座近半球形,直径0.7-1.8cm,灰黄色或红褐色,表面有不规则的喙状突起。质较坚硬。断面棕褐色。[br]2.显微鉴别 子座横切面略呈扇形。子囊壳单列,瓶形,直径500-700μm,壳壁无色,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。子囊长300-450μm,直径15-20μm;子囊孢子蠕虫形,8个,扭曲成麻花状,约与子囊等长,成熟后断裂成段。侧丝略长于子囊。子座其他部位为棕褐色菌丝。
化学成分
竹砂仁含5%D-甘露醇(D-mannitol),竹红菌素(hypocrellin)A、B,过氧竹红菌素(peroxyhpocrellin),十六烷酸(hexadecanoic acid)和十八烷酸(octadecanoic acid)。
性味
辛;涩;平
鉴别
(1)取子座横切面,置紫外灯下观察,子囊壳部位显蓝色荧光,其余部位显棕红色荧光,滴加稀碱液后,菌丝变为绿色,荧光消失。[br](2)本品乙醇浸出液显鲜红色,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解毒止痒。主风湿性关节炎;外阴白斑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挖耳根
- 蒺藜
- 凤凰衣
- 紫河车
- 鸡公柴
- 珍珠菜
- 沙冬青
- 白饭豆
- 海龟
- 蒲儿根
- 漂摇豆
- 炮弹果
- 蛇退
- 砗磲
- 炮姜
- 白芥子
- 中南星
- 艾纳香
- 垂盆草
- 巴豆
- 葡萄藤叶
- 挖耳草
- 红瑞木果
- 苹果叶
- 鲟鱼
- 毛八角莲
- 披麻草根
- 铜锤玉带草
- 蒲草根
- 野菰
- 苍耳子
- 葡萄根
- 人中黄
- 苍白过路黄
- 枣槟榔
- 萍蓬草
- 桂花岩陀
- 新疆香堇
- 接骨木花
- 臭山牛蒡
- 鹿蹄肉
- 芜菁
- 铁线草
- 紫弹树枝
- 掌羽凤尾蕨
- 瓶耳小草
- 牡丹藤
- 小叶黑面叶
- 狍茸
- 蝙蝠葛叶
- 石栗
- 粃壳草
- 蒲棒
- 三加皮
- 紫背黄芩
- 粗梗黄堇
- 云南紫珠
- 皮袋香根
- 蒲桃根皮
- 钉头果
- 蒲桃壳
- 斩龙剑
- 菊花脑
- 蛏肉
- 角果木子油
- 镜面草
- 偏叶白齿藓
- 碧桃干
- 鞭叶铁线蕨
- 化金丹
- 天目琼花
- 药绿柴
- 芸香
- 蒲黄
- 柔软石韦
- 西南菝葜
- 紫茉莉子
- 括金板
- 紫木通
- 广西过路黄
- 海藻
- 南天竹根
- 黑塔子
- 刺榆皮
- 瘴气藤
- 窄叶大戟
- 箭杆七
- 金荞麦茎叶
- 黄藨根
- 朴树皮
- 干冬菜
- 雌黄
- 大金银花
- 蓍实
- 毛刺果藤
- 金钩如意草
- 鹅掌揪根
- 脉果漆
- 一支箭
- 红须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