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肉
《中华本草》:象肉
拼音注音
Xiànɡ Ròu
英文名
Elephant as food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ephas maximus Linnaeus
原形态
亚洲象,身体头庞大,体高可达2.5m,重可达5-6t。头长大,前额凹,颈短。耳较大,似蒲扇,向后遮盖颈部两侧,眼睛小。鼻吻呈圆筒形,突出甚长,舒展伸缩自如,可垂至地面,下面较细,末端为筒形,突出甚长,舒展伸缩自如,可垂到地面,下面较细,末端为鼻孔,杯口状,前缘有一指状突起,是持握器管。雄象上颌门齿突出口外,略向上翘,长达1.5-1.8m,全齿呈圆锥体状,每对象牙重约20kg。四肢粗壮,前肢5趾,后肢4趾,尾短而细。全身灰色或棕灰色,皮厚,皱褐多,稀疏地散生着粗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湿度较高的热带、亚热带或其复合类型的沟谷,山坡及稀树地带。具群居性,性喜水,早晨及夜晚觅食,爱吃野芭蕉芦类、棕叶芦、董棕、各种竹类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亚洲南部各国,我国仅云南南部及西南部有分布,数量不多。
化学成分
主要含蛋白质外,尚有脂肪、碳水化物(如糖原)、有机酸、非蛋白性含氮物质(如肌酸(creatine)和无机盐等。脂肪组织的三甘油脂含棕桐酸(palmitic acid)极高。蛋白质主力肌球蛋白(myosin)、肌动蛋白(actin)、原肌球蛋白(tropomyoglobin)、 肌动球蛋白(actomyosin)、清蛋白(albumin)、肌红蛋白(myoglobin)、血红蛋白(hemoglobin)。其所含维生素比一般温带动物的肉丰富得多。
性味
味甘;淡;性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解毒疗疮。主秃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烧灰研末调涂。
注意
《开宝本草》:“不堪啖。多食令人体重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开宝本草》:主秃疮,作灰和油涂之。2.《本经逢原》:象油,能去垢涤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象肉
拼音注音
Xiànɡ Ròu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象科动物亚洲象的肉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象皮"条。
化学成分
主要含蛋白质外,尚有脂肪、碳水化物(如糖原)、有机酸、非蛋白性含氮物质(如肌酸)和无机盐等。脂肪组织的三甘油酯含棕榈酸极高。蛋白质主为肌球蛋白、肌动蛋白、原肌球蛋白、肌动球蛋白、白蛋白、肌红蛋白、血红蛋白。其所含维生素比一般温带动物的肉丰富得多。
性味
甘淡,平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咸酸。"
②《开宝本草》:"味淡。"
③《纲目》:"甘淡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开宝本草》:"主秃疮,作灰和油涂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荆芥
- 合树菌
- 熏衣草
- 毛赤车
- 麻叶绣球果
- 黑血藤
- 鲫鱼
- 鲤鱼齿
- 叶上果根
- 黄秋葵叶
- 驴头
- 马蹄荷根
- 野鸦椿
- 马蹄蕨
- 麋骨
- 华风车子根
- 小叶野决明
- 大叶凤尾
- 高梁泡叶
- 芦子
- 梦花
- 南烛叶
- 白鱼
- 野海棠
- 广布柳叶菜
- 龙头草
- 小功劳
- 秦岭耧斗菜
- 柑核
- 牛伴木
- 李根
- 美穗草
- 破布草
- 梅花
- 木竹子油
- 木棉花
- 木防己花
- 棉花子
- 透茎冷水花
- 美丽胡枝子花
- 美人蕉花
- 毛冬瓜
- 明胶
- 母猪藤根
- 鼹鼠
- 马蝗果
- 鳟鱼
- 野葡萄藤
- 米来瓜
- 木防己
- 美丽兔尾草
- 马桂花
- 棉花根
- 毛冬瓜叶
- 美洲凌霄
- 马尿花
- 芒消
- 马桑叶
- 毛轴莎草
- 越王余筭
- 猕猴桃枝叶
- 毛勾儿茶
- 木竹子
- 米伞花
- 密褶红菇
- 狭头橐吾
- 墙草根
- 蘼芜
- 芒萁骨根
- 猕猴梨叶
- 木瓜枝
- 玫瑰茄
- 木锥花
- 毛杨梅皮
- 毛排钱草
- 木姜子
- 少年红
- 毛冬青叶
- 椿皮
- 毛节兔唇花
- 玫瑰露
- 木姜子叶
- 木兰花
- 华山矾
- 泥鳅
- 花椒叶
- 茉莉叶
- 木蝴蝶树皮
- 黄连花
- 猫眼睛
- 木姜子根
- 毛叶西香罗勒
- 猕猴梨根
- 木苎麻
- 马棘
- 锈毛旋蒴苣苔
- 慕荷
- 冥楂
- 猫儿眼睛
- 梦花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