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人参
《*辞典》:血人参
拼音注音
Xuè Rén Shēn
出处
《贵阳民间药草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的根。全年可采。采挖后,去掉粗皮鲜用或晒干用。
原形态
绿叶胡枝子,又名:木本胡枝子、白氏胡枝子、山附子、三叶青、三头草、金腰带、三叶枝、山乌豆、知天文、蜞药、豆荚、女金丹、土附子、粘衣草。
落叶灌木,高1~2米。3出复叶,小叶长卵形或椭圆形,长1.8~7厘米,宽1~4厘米,先端急尖,黄绿色,上面光滑,有白毛,下面有浅棕色毛,尤以中脉附近为多。总状花序,腋生;小苞片2,在花萼之下;萼片披针形,5裂,具密毛;花冠蝶形,长8毫米,黄色,翼瓣和旗瓣的基部常为紫色,旗瓣较龙骨瓣为短;雄蕊10,两体;子房上位,花柱内弯,柱头小,顶生。荚果长倒卵形,有网状脉,下部及柄具绒毛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月。
本植物的茎皮(木本胡枝子皮)、叶(木本胡枝子叶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丛林或路旁杂草中。分布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、甘肃等地。产于贵州、福建等地。
形状
根头部形大而不规则,表面粗糙;下部较细长,表面有细微的纵皱纹;全体均有皮孔,外皮呈灰棕色,去皮后内显灰紫色。质坚硬,断面淡黄色,纤维性,稍有香气。
性味
辛微苦,温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辛,温。"
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涩微苦,平,无毒(煮熟后味香甜)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解表,化痰,利湿,活血。治伤风发热、头痛、咳嗽,淋浊,妇女血瘀腹痛,血崩,痈疽,丹毒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活血,行气,除湿,解毒。"
②《闽东本萆》:"达表宣热,化痰止嗽。治伤风咳嗽,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小儿惊风,蛔虫腹痛,妇人瘀血腹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儿痰哮:血人参干根一两。水煎一杯,冲蜂蜜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②治肺痈:鲜血人参、苦锦各二两。焙焦,研末,拌猪肝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③治红淋白浊:血人参二两,牛耳大黄五钱,牛膝五钱。煎水后,以鲫鱼四两,割开不洗,用姜二钱,葱一钱,醋四、五钱。煎汤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④治全身发黄,四肢无力:血人参三两,豆腐半斤,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九里根
- 羊胎
- 迎春花
- 五角叶葡萄
- 赛莨菪
- 风车儿
- 篦子草
- 白药子
- 东北桤木
- 野木鱼
- 山核桃仁
- 扁豆花
- 石首鱼
- 芫荽茎
- 越王余筭
- 小红蒜
- 矮脚龙胆
- 金银花露
- 密花草
- 痄腮树
- 匙叶龙胆
- 腊梅
- 午时茶
- 安息香
- 青麸杨根
- 土黄芩
- 绿笋片
- 太平莓
- 岩石羊
- 掌叶榕
- 尖萼厚皮香
- 鸭肪
- 银毛委陵菜
- 穗花杉叶
- 东风橘
- 芜荑酱
- 全叶山芹
- 土荆皮
- 毡盖木耳
- 冰草根
- 木黄连
- 鹿角菜
- 五齿剑
- 榧螺
- 刺玫
- 条参
- 南五味子叶
- 黄泥菜
- 粗叶卷柏
- 黄茄花根
- 虎刺
- 三角泡
- 干苔
- 刺榆
- 杯菊
- 七叶薯
- 石柑子
- 丝瓜子
- 细叶马料梢
- 绵枣儿
- 长柄赤车
- 佛手花
- 峨眉蕨贯众
- 粘人花根
- 小团叶根
- 山兵豆
- 黔羊蹄甲
- 针叶火绒草
- 黄花小二仙草
- 苦绳
- 木半夏根
- 芭蕉叶
- 箭杆风
- 枫寄生
- 三消草
- 单叶铁线莲
- 硼砂
- 麻柳树根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青杨
- 香椿子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麝香壳
- 横经席
- 秧青
- 木兰皮
- 鸡屎白
- 猫爪子
- 红茴香根
- 钻地风
- 马勃
- 冻绿叶
- 大驳骨
- 蛤蜊粉
- 金钟花
- 娃娃鱼
- 红楤木
- 猴骨
- 岗梅根
- 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