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人参
《*辞典》:血人参
拼音注音
Xuè Rén Shēn
出处
《贵阳民间药草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的根。全年可采。采挖后,去掉粗皮鲜用或晒干用。
原形态
绿叶胡枝子,又名:木本胡枝子、白氏胡枝子、山附子、三叶青、三头草、金腰带、三叶枝、山乌豆、知天文、蜞药、豆荚、女金丹、土附子、粘衣草。
落叶灌木,高1~2米。3出复叶,小叶长卵形或椭圆形,长1.8~7厘米,宽1~4厘米,先端急尖,黄绿色,上面光滑,有白毛,下面有浅棕色毛,尤以中脉附近为多。总状花序,腋生;小苞片2,在花萼之下;萼片披针形,5裂,具密毛;花冠蝶形,长8毫米,黄色,翼瓣和旗瓣的基部常为紫色,旗瓣较龙骨瓣为短;雄蕊10,两体;子房上位,花柱内弯,柱头小,顶生。荚果长倒卵形,有网状脉,下部及柄具绒毛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月。
本植物的茎皮(木本胡枝子皮)、叶(木本胡枝子叶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丛林或路旁杂草中。分布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、甘肃等地。产于贵州、福建等地。
形状
根头部形大而不规则,表面粗糙;下部较细长,表面有细微的纵皱纹;全体均有皮孔,外皮呈灰棕色,去皮后内显灰紫色。质坚硬,断面淡黄色,纤维性,稍有香气。
性味
辛微苦,温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辛,温。"
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涩微苦,平,无毒(煮熟后味香甜)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解表,化痰,利湿,活血。治伤风发热、头痛、咳嗽,淋浊,妇女血瘀腹痛,血崩,痈疽,丹毒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活血,行气,除湿,解毒。"
②《闽东本萆》:"达表宣热,化痰止嗽。治伤风咳嗽,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小儿惊风,蛔虫腹痛,妇人瘀血腹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儿痰哮:血人参干根一两。水煎一杯,冲蜂蜜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②治肺痈:鲜血人参、苦锦各二两。焙焦,研末,拌猪肝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③治红淋白浊:血人参二两,牛耳大黄五钱,牛膝五钱。煎水后,以鲫鱼四两,割开不洗,用姜二钱,葱一钱,醋四、五钱。煎汤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④治全身发黄,四肢无力:血人参三两,豆腐半斤,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齐墩果
- 玉簪花
- 山麦冬
- 钝齿青荚叶
- 鹿肾
- 大泡通
- 厚朴
- 八角莲
- 大黑蒿
- 石笔海胆
- 千里马
- 八爪金龙
- 夹竹桃
- 午香草
- 黑汉条
- 苍白秤钩风
- 栗毛球
- 山莨菪
- 南天竹根
- 奶浆参
- 粗糠柴
- 岩茴香
- 大花卫矛果
- 猕猴桃藤中汁
- 铧尖草
- 獾油
- 九节风
- 黑香柴
- 龙须草
- 花生壳
- 大叶白纸扇
- 管仲
- 刺猬皮
- 野大豆藤
- 苦檀子
- 土牡蛎
- 山槟榔
- 牛筋草
- 冬凌草
- 豺肉
- 风藤草
- 大风子
- 土半夏
- 山羊肝
- 鸡血七
- 异木患
- 麻柳树根
- 箭杆风
- 白草根
- 扭筋草
- 尖子木
- 禹余粮
- 大将军
- 独一味
- 木槿根
- 五瓣寄生
- 麦撇花藤
- 蟋蟀
- 猫儿屎果
- 地筋
- 漆树根
- 地精草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刺蒺藜
- 茳芒决明
- 黄瓜叶
- 榧螺
- 祁州一枝蒿
- 节节草
- 大沙叶
- 辣蓼草
- 蝌蚪
- 合掌消
- 绵参
- 十两叶
- 狗筋蔓
- 黄皮果
- 笔罗子
- 榕树果
- 斩龙草
- 大透骨草
- 防风叶
- 白毛藤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川谷根
- 蚯蚓
- 接骨草
- 饭团藤
- 望月砂
- 香石藤果
- 胆星
- 散血藤
- 半枫荷
- 走马胎叶
- 南天仙子
- 红头小仙
- 橄榄核
- 三七
- 黄荆沥
- 散血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