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蹄肉
《中华本草》:鹿蹄肉
拼音注音
Lù Tí Ròu
英文名
Deer hoof
出处
出自《千金.食治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ervus nippon Temminck2.Cervus.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宰鹿后,割取鹿蹄,洗净,鲜用或干燥。
原形态
1.梅花鹿,体长约1.5m左右,体重100kg左右。眶下腺明显,耳大直立,颈细长。四肢细长,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,主蹄狭小,侧蹄小。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长全时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与眉叉较远,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,白色斑点不显。鼻面及颊部毛短,毛尖沙黄色。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侧同体色,内侧色稍淡。夏毛薄,无绒毛,红棕色,白斑显着,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,有黑色的背中线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较体色为浅。2.马鹿,体形较大,体长2m,体重超过200kg。肩高约1m,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。鼻端裸露,耳大呈圆锥形。颈长约占体长1/3,颈下被毛较长。四肢长,两侧蹄较长,能触及地面。尾短,雄性有角,眉叉向前伸,几与主干成直角,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,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,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。冬毛灰褐色。嘴、下颌深棕色,颊棕色,额部棕黑色。耳外黄褐、耳内白色。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,有一黑棕色的背线。四肢外侧棕色,内侧较浅。臀部有黄赭色斑。夏毛较短,没有绒毛,呈赤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。2.栖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。2.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内蒙古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虚祛风;除湿止痛。主内凌晨湿痹;腰脚酸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复方
①治脚气,风冷湿痹,四肢挛急,脚痛不可践地:鹿啼一具(净洗,锉碎),牛膝叶半斤(锉碎)。以豉汁五升,先煮鹿蹄令熟,次下牛膝叶及葱白五寸,拍破,兼入椒、姜末各一钱,同煮至二升,调和旋旋食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鹿蹄方)②治诸风虚,腰脚疼痛,不能践地: 鹿蹄四只,陈皮二钱,草果二钱。煮令烂熟,取肉八五味,空腹食之。(《饮膳正要》鹿蹄汤)
各家论述
1.《千金·食治》:主脚膝骨中疼痛、不能践地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脚膝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蹄肉
拼音注音
Lù Tí Ròu
出处
《千金·食治》
来源
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蹄肉。
性味
《千金·食治》:"平。"
功能主治
治风寒湿痹,腰脚酸痛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主脚膝骨中疼痛,不能践地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脚膝酸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复方
①治脚气,风冷湿痹,四肢挛急,脚痛不可践地:鹿蹄一具(净洗,锉碎),牛膝叶半斤(锉碎)。以豉汁五升。先煮鹿蹄令熟.次下牛膝叶及葱白五寸,拍破,兼入椒、姜末各一钱,同煮至二升,调和旋旋食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鹿蹄方)
②治诸风虚,腰脚疼痛,不能践地:鹿蹄四只,陈皮二钱,草果二钱。煮令烂熟,取肉入五味,空腹食之。(《饮膳正要》鹿蹄汤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西瓜黑霜
- 楮实子
- 蛏壳
- 大羽藓
- 青麸杨根
- 穿鞘花
- 春花胡枝子
- 人参叶
- 竹节三七
- 小花青藤
- 排钱树
- 黄桷皮
- 鸭公藤
- 鼺鼠
- 白果槲寄生
- 哉果
- 福参叶
- 地下明珠
- 刺瓜
- 椴树
- 水蛇皮
- 拿虎
- 苦葵鸦葱
- 锡兰肉桂
- 大透骨草
- 帽兰
- 拟囊果芹
- 落霜红
- 光刺长突球
- 墨地
- 墙草
- 破牛膝
- 毛叶巴豆
- 牛白藤
- 天浆壳
- 鼠曲草
- 威灵仙叶
- 豚卵
- 柚核
- 辣根菜
- 水虾草根
- 木姜子
- 掐不齐
- 苞蔷薇根
- 向日葵根
- 三叶槭根
- 昂天莲
- 金缕半枫荷叶
- 青江藤
- 扇子七
- 塘虱鱼
- 蝉蜕
- 黄桷树根疙瘩
- 荠薴
- 杏树根
- 灰钉
- 花叶狗牙七
- 面头叶
- 地盘松球
- 一皮草
- 贵州獐牙菜
- 海杧果
- 兰花
- 毛轴铁角蕨
- 夏丸
- 百味参
- 石南实
- 坡参
- 南瓜子
- 醋
- 千脚虫
- 樗叶花椒皮
- 黄麻灰
- 矩叶大青
- 山海螺
- 缬草
- 白升麻
- 合掌草
- 西藏花木通
- 小黄皮
- 香茅根
- 新疆远志
- 黑山蔗
- 粘鱼须
- 红地榆
- 川麻黄
- 厚膜藻
- 虎筋
- 穗花杉叶
- 小天冬
- 挪挪果
- 鹅首马先蒿
- 过腰蛇
- 紫弹树
- 大叶紫苏
- 酸浆根
- 虎皮草
- 树头发
- 驱风通
- 大驳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