鳞叶藓
《中华本草》:鳞叶藓
拼音注音
Lín Yè Xiǎn
别名
长叶鳞叶藓
英文名
scale leaf moss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灰藓科植物鳞叶藓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xiphyllum taxirameum (Mitt.) Fleisch.[Stereodon taxirameus Mitt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晒干或晒干研末,过筛,消毒备用。亦可鲜用。
原形态
植物体扁平,柔软,黄绿色、暗绿色微带红褐色,略有光泽。茎匍匐,长2-4cm,不规则羽状分枝。叶2列,长卵状阔披针形,渐尖;中肋二出,甚短或缺失;叶边具细齿。叶尖细胞菱形,中下部细胞狭长梭形或线形,具前角突。雌雄异株。蒴柄红褐色,纤细;孢蒴长卵形,褐色;蒴盖圆锥形,具细长喙;蒴齿黄色,下部有横纹;蒴帽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湿地、树干上、腐木上,及岩石表面的腐殖质上。四季均可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西北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省区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数株丛集成片状,绿色或暗绿色,微有光泽。分离后每株呈扁平状,茎长可达4cm,不规则分枝,背叶和腹叶两侧斜生,呈扁平2列,紧贴茎上,湿润展平后,叶基部长卵形,上部阔披针形,渐尖,中肋2,甚短或缺,叶缘褐色;蒴盖圆锥形,具长喙,蒴齿具横纹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叶片上部细胞由小形绿色细胞和大形无色细胞所构成,两种细胞混生。角细胞分化明显,具前角突。叶缘细胞狭长。
性味
淡;凉
归经
入肝、脾二经
功能主治
止血敛疮。主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;有止血、消炎的功能。用于治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鳞叶藓
别名
多枝鳞叶藓
来源
苔藓类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num (Mitt.) Fleisch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流域各省。
功能主治
主治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鲜品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芦山藤
- 茖葱
- 鹿脂
- 鹿角胶
- 裂叶双盖蕨
- 代代花枳壳
- 菩提树花
- 豆瓣七
- 绿茎槲寄生
- 牛舌草
- 白芷叶
- 母猪藤根
- 红丝线
- 竹节海棠
- 雷五加
- 番红花
- 青兔耳风
- 仙人掌
- 旱芹
- 梅花
- 刺玫果
- 半边山
- 沙枣树皮
- 石油菜
- 美味牛肝
- 瑞香根
- 狗乳汁
- 狐头
- 榕树
- 钝齿铃子香
- 松花
- 绿百合
- 舞草
- 珊瑚冬青
- 蔓草虫豆
- 桂花
- 辣薄荷
- 狐心
- 火油草
- 黄筒花
- 桂木根
- 蒲蒻
- 牛巴嘴
- 杨梅树
- 接骨木叶
- 大花素馨花
- 白花灯笼
- 生瓜
- 刺楸
- 秋海棠
- 川谷根
- 青麸杨根
- 鸢胆
- 猫肝
- 马醉木
- 山梅花
- 锥螺壳
- 紫麻
- 赤地榆
- 草柏枝
- 止咳草
- 鹳骨
- 芍药花
- 椰子浆
- 罗汉松根皮
- 将军树
- 过塘蛇
- 旱菜
- 万年松
- 水蛭
- 刺血红
- 尼泊尔鸢尾子
- 白猪鼻孔
- 粉叶地锦
- 贯众
- 矩形叶鼠刺
- 耳叶排草
- 黄羊角
- 羊吊钟
- 干岩矸
- 功劳叶
- 大脚菇
- 散血藤
- 浮小麦
- 炮仗筒
- 乌桕木根皮
- 黄背草果
- 剑麻
- 莸
- 鬼毛针
- 席草
- 眼镜蛇
- 黄花紫丹参
- 毛轴牙蕨
- 香附
- 厚叶素馨
- 滇池海棠
- (鱼彭)鱼鳃
- 李
- 狼尾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