茖葱
《中华本草》:茖葱
拼音注音
Luò Cōnɡ
别名
格葱、山葱、隔葱、鹿耳葱、角葱、天蒜、岩蒜
英文名
Bulb of Longroot Onion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《纲目》:格葱,野葱也,山原、平地皆有之。生沙地者名沙葱,生水泽者名水葱。开白花,结子如小葱头,世俗不察胡葱即蒜葱,误指此为胡葱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茖葱的鳞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lium victoriali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茖葱,多年生草本。鳞茎柱状圆锥形,单生或数枚聚生,鳞茎黑褐色,网状纤维质。叶具长柄;叶片2-3枚,长卵形或长椭圆形乃至宽椭圆形,长8-20cm,宽3-10cm,先端短法或钝,向叶柄渐狭,全缘,质软而平滑,稍带粉白色;叶脉平行。花茎长30-60cm;花小,绿白色乃至淡紫色,簇生于茎顶,成伞形花序排列;花被片6,雄蕊6,花丝比花被片长1.5倍;子房上位,具短柄,3室,每室有1胚珠。蒴果,室背开裂。种子黑色。花、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林荫、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和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化学成分
鳞茎含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(methhyl allyl disulfide),二稀丙基二硫化物(diallyldisulfide)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(methylallyltrisulfide),皂甙(saponin),1-蔗果三糖(1-kestose),新蔗果三糖(neolestose)。[br]全草含3,4-二氢-3-乙烯基-1,2-二硫杂苯(3,4-dihydro-3-vinyl-1,2-dithiin),2-乙烯基4-4H-1,3-二硫杂苯(2-vinyl-4H-1,3-dithiin)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散瘀;止血;解毒。主跌打损伤;血瘀肿痛;衄血;疮痈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千金·食治》:除瘴气恶毒。其子主泄精。2.《唐本草》:主诸恶蛓、狐尿刺毒,山溪中沙虱、射工等毒。煮汁浸,或捣薄贴。亦兼小蒜、茱萸辈,不独用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茖葱
拼音注音
Luò Cōnɡ
别名
格葱(《千金·食治》),山葱(《唐本草》),隔葱、鹿耳葱(《救荒本草》)。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茖葱的鳞茎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鳞茎长椭圆形,鳞茎皮成丝网状。叶具长柄,长卵形或长椭圆形,全缘,质软而平滑,稍带粉白色;平行脉。花茎长30~60厘米:花小,绿白色乃至淡紫色,簇生于茎顶,成伞形花序排列;花被6;雄蕊6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丝状,柱头小。蒴果,室背开裂;种子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林荫、草甸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湖北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主含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、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,亦即其香气的来源;还含皂甙与糖:1-科斯糖,新科斯糖。
性味
《千金·食治》:"辛,微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除瘴气恶毒。其子主泄精。"
②《唐木草》:"主诸恶鼓、狐尿刺毒,山溪中沙虱、射工等毒。煮汁浸,或捣薄贴。亦兼小蒜、茱萸辈,不独用也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代代花枳壳
- 菩提树花
- 豆瓣七
- 绿茎槲寄生
- 牛舌草
- 白芷叶
- 母猪藤根
- 红丝线
- 竹节海棠
- 雷五加
- 番红花
- 青兔耳风
- 仙人掌
- 旱芹
- 梅花
- 刺玫果
- 半边山
- 沙枣树皮
- 石油菜
- 美味牛肝
- 瑞香根
- 狗乳汁
- 狐头
- 榕树
- 钝齿铃子香
- 松花
- 绿百合
- 舞草
- 珊瑚冬青
- 蔓草虫豆
- 桂花
- 辣薄荷
- 狐心
- 火油草
- 黄筒花
- 桂木根
- 蒲蒻
- 牛巴嘴
- 杨梅树
- 接骨木叶
- 大花素馨花
- 白花灯笼
- 生瓜
- 刺楸
- 秋海棠
- 川谷根
- 青麸杨根
- 鸢胆
- 猫肝
- 马醉木
- 山梅花
- 锥螺壳
- 紫麻
- 赤地榆
- 草柏枝
- 止咳草
- 鹳骨
- 芍药花
- 椰子浆
- 罗汉松根皮
- 将军树
- 过塘蛇
- 旱菜
- 万年松
- 水蛭
- 刺血红
- 尼泊尔鸢尾子
- 白猪鼻孔
- 粉叶地锦
- 贯众
- 矩形叶鼠刺
- 耳叶排草
- 黄羊角
- 羊吊钟
- 干岩矸
- 功劳叶
- 大脚菇
- 散血藤
- 浮小麦
- 炮仗筒
- 乌桕木根皮
- 黄背草果
- 剑麻
- 莸
- 鬼毛针
- 席草
- 眼镜蛇
- 黄花紫丹参
- 毛轴牙蕨
- 香附
- 厚叶素馨
- 滇池海棠
- (鱼彭)鱼鳃
- 李
- 狼尾草根
- 漏芦
- 烂茶叶
- 疬子草
- 丽春花
- 六月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