椋子木
《中华本草》:椋子木
拼音注音
Liánɡ Zǐ Mù
别名
椋、(木来)、松杨、凉木、椋子树、冬青果、丁木树、灯台树、大叶灯台树、落地金钱
英文名
Wood of Largeleaf Dogwood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:椋子木,叶似柿,两叶相当;子细圆如牛李子,生青熟黑。其木坚重,煮汁赤色。八月、九月采木,日干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(木来)木的心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ida macrophylla (Wall.) Sojak [Cor-nus macrophylla Wall. 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
原形态
(木来)木 落叶乔木或灌木,高4-15m。一年生枝赤褐色,疏生柔毛,有棱角。叶对生;叶柄长1.6-3cm,上面有浅沟,基部略呈鞘状;叶片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,长8-16cm,宽4-8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侧脉5-7对,弓状弯曲。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,长8-9cm,宽9-11cm;总花梗红色,花小,白色至黄色;花萼裂片4,齿三角形,外面褐柔毛;花瓣4,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;雄蕊4,花药丁字形着生;子房下位,花柱短,棍棒表,宿存。核果球形,成熟时蓝黑以,核骨质,扁球形,两侧各有1条浇沟及6条脉纹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谷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台湾、西藏及长江以南各地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鞣质8-20%,叶含鞣质5-13%。种子含半干性油,出油率7-15%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养血安胎。主跌打骨折;瘀血肿痛;血虚萎黄;胎动不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 3-10g;或泡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椋子木
拼音注音
Liánɡ Zǐ Mù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山茱萸科植物椋子木的心材。
原形态
椋子木,又名:椋、梾(《尔雅》),松杨、凉木(《本草拾遗》),冬青果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灯台树、落地金钱、大叶灯台树、丁木树。
落叶乔木,高可达15米。一年生之枝为赤褐色,疏生软毛,有角棱。单叶交互对生;阔卵形至椭圆状卵形,长7~20厘米,宽2.5~10厘米,先端长而锐尖,基部圆形或钝形,边缘有不整齐的波状细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青白色,有灰白色倒生短刚毛;叶柄长1.5~3厘米,上有深沟。平顶的圆锥状聚伞花序生于当年枝梢,长10~15厘米,平滑无毛,或有倒生短柔毛;萼筒形,4裂,裂片披针状三角形,外面有白色软细毛;花瓣4,黄白色,披针状长椭圆形;雄蕊4;子房下位,外披浓密的平伏灰白色柔毛,上有花盘。核果椭圆形,花萼宿存,熟时暗紫色,近于无毛,核球形。种子细小。花期5月。果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常见于山谷、溪旁、林缘、疏林中。分布山东、浙江、江苏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鞣质8~20%,叶含鞣质5~13%。种子含半干性油,出油率7~15%。
性味
《唐本草》:"甘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唐本草》:"主折伤,破血、养血,安胎,止痛,生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鸡纳
- 蟹爪
- 羽萼
- 蛏
- 高梁泡叶
- 芹花
- 头花猪屎豆
- 老虎须
- 蜜蜡
- 梨叶
- 土附
- 苜蓿
- 蚌
- 马勃
- 莼
- 梓木
- 古柯
- 慈乌
- 茉莉
- 莺
- 密毛桃叶珊瑚根
- 芦叶
- 兔骨
- 虎骨
- 山核桃皮
- 台湾千金藤
- 枳茹
- 蟹
- 梅
- 地胆
- 酪
- 葛藟根
- 省雀花
- 柑
- 虾
- 酒
- 牛筋果
- 银箔
- 竹鸡
- 驴毛
- 橘根
- 西瓜
- 蕨萁
- 楸叶
- 绿盐
- 泽泻
- 紫泡
- 坡参
- 花鱼
- 柞木
- 马刀
- 蔛草
- 橘白
- 草菇
- 乌桕
- 瞿麦
- 蕗蕨
- 接骨草
- 獭肝
- 芦花
- 酱
- 芋头
- 窃衣
- 锦鸡
- 葎草
- 白苏
- 葛蕈
- 蛤仔
- 柘耳
- 乌药
- 胭木
- 荨麻
- 驴头
- 磁石
- 白药
- 白苣
- 甘土
- 大枣
- 獭骨
- 梓叶
- 蚂蚁
- 葛谷
- 驴乳
- 木蹄
- 紫萁
- 杂蘑
- 侧耳
- 菊苣
- 苋
- 及己
- 藜芦
- 冰
- 母菊
- 漆叶
- 谷木
- 驴蹄
- 刺芋
- 泽漆
- 薄荷
- 小金发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