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三七
《中华本草》:野三七
拼音注音
Yě Sān Qī
别名
香刺、土三七、竹节七、白三七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取块根,除去泥沙及细根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5-55m。根茎匍匐,有结节,并具凹陷的茎痕;根块状纺锤形。茎基鳞片宿存、叶互生,掌状复叶,3片轮生于茎顶;叶柄长4-7cm,无毛;托叶卵形,长约2mm;小叶5,少有7,羽状分裂,裂片不等大,中部的较大,两端的较小,长6-12cm,宽2.5-6cm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,偏斜,边缘具锯齿和刚毛,上面脉上疏生刚毛。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,有50-80朵花,花梗长8-10cm,无毛,花萼5齿裂,无毛;花淡绿色,花瓣5,长卵形至长椭圆形;雄蕊5,花丝与花瓣等长或稍长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,结合成1个,柱头稍膨大而微弯。核果状浆果,球状肾形,直径约8mm,成熟后红色。种子2颗,近球形,白色,直径2-3mm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1700m的山谷潮湿林内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东南部。
化学成分
块茎中含屏边三七甙(stipuleanooides)R1和R2,即齐墩果酸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1→3)[α-L-吡喃阿拉伯糖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醛酸甙][(oleanolic acid-3-O-β-D-glu-copyranosyl(1→3)[α-L-arabifuranosyl(1→4)-β-D-glucuronopy-ranoside][和齐墩果酸[28-O-β-D-吡喃葡萄糖]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1→3)[α-L-呋喃阿拉伯糖]-β-D-吡喃葡萄糖醛酸甙[(oleanolic acid [28-O-β-D-glucopyranosyl]-3-O-β-D-glucopyranosyl(1→3)[α-L-arabifuranosyl]-β-D-glucuronopyranoside]。
性味
味微苦;甘;性温
功能主治
散瘀止血;消肿定痛。主跌打损伤;风湿痛;咳血;外伤出血;吐血;衄血;便血;崩漏;病后虚弱;肺痨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9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益智
- 白花油麻藤
- 黑面叶
- 野拔子
- 野亚麻
- 佛手柑
- 厚皮香
- 青桐翠木
- 眼子菜
- 迎春花
- 黑骨蕨
- 雪乌
- 松球
- 硬皮马勃
- 蛇不见
- 野柿花
- 山荔枝果
- 野桂花
- 胭脂花
- 大毛桐子根
- 苦竹茹
- 地毡草
- 野海椒
- 大苞寄生
- 景天三七
- 吉笼草
- 硬皮褐层孔菌
- 狗脚迹
- 海州常山
- 枣树根
- 水朝阳根
- 越西木香
- 野木耳菜
- 王瓜子
- 野扇花果
- 团花龙船花
- 山茱萸
- 越橘果
- 远志木蓝
- 工布乌头
- 远志
- 野大豆
- 野烟
- 向日葵根
- 毛莲蒿
- 野兔脑
- 野毛金莲
- 禹州漏芦
- 野罂粟壳
- 山橙
- 虎胆
- 野芋
- 化橘红
- 野粟
- 野扁豆
- 大雪上一枝蒿
- 野料豆
- 野牡丹子
- 野塘蒿
- 金花蚤草
- 向日葵花
- 雪人参
- 裕民贝母
- 尿泡草
- 野席草
- 黄花稔
- 三品一枝花
- 水葫芦
- 三七花
- 菘子
- 越南悬钩子
- 野猪外肾
- 三爪金龙
- 三钻七
- 三角叶冷水花
- 水葫芦七
- 水虱草
- 石花
- 野素馨
- 红娘子
- 白线蛇
- 十大功劳
- 山一笼鸡
- 紫檀
- 白石榴根
- 三枝标
- 使君子叶
- 使君子
- 白花蛇
- 半边莲
- 扁豆叶
- 漆大姑
- 刷把草根
- 楸叶
- 布渣叶
- 七叶仔
- 野猪脂
- 扁果
- 骑马参
- 四季素馨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