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三七
《中华本草》:野三七
拼音注音
Yě Sān Qī
别名
香刺、土三七、竹节七、白三七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屏边三七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取块根,除去泥沙及细根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5-55m。根茎匍匐,有结节,并具凹陷的茎痕;根块状纺锤形。茎基鳞片宿存、叶互生,掌状复叶,3片轮生于茎顶;叶柄长4-7cm,无毛;托叶卵形,长约2mm;小叶5,少有7,羽状分裂,裂片不等大,中部的较大,两端的较小,长6-12cm,宽2.5-6cm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,偏斜,边缘具锯齿和刚毛,上面脉上疏生刚毛。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,有50-80朵花,花梗长8-10cm,无毛,花萼5齿裂,无毛;花淡绿色,花瓣5,长卵形至长椭圆形;雄蕊5,花丝与花瓣等长或稍长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,结合成1个,柱头稍膨大而微弯。核果状浆果,球状肾形,直径约8mm,成熟后红色。种子2颗,近球形,白色,直径2-3mm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1700m的山谷潮湿林内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东南部。
化学成分
块茎中含屏边三七甙(stipuleanooides)R1和R2,即齐墩果酸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1→3)[α-L-吡喃阿拉伯糖(1→4)-β-D-吡喃葡萄糖醛酸甙][(oleanolic acid-3-O-β-D-glu-copyranosyl(1→3)[α-L-arabifuranosyl(1→4)-β-D-glucuronopy-ranoside][和齐墩果酸[28-O-β-D-吡喃葡萄糖]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1→3)[α-L-呋喃阿拉伯糖]-β-D-吡喃葡萄糖醛酸甙[(oleanolic acid [28-O-β-D-glucopyranosyl]-3-O-β-D-glucopyranosyl(1→3)[α-L-arabifuranosyl]-β-D-glucuronopyranoside]。
性味
味微苦;甘;性温
功能主治
散瘀止血;消肿定痛。主跌打损伤;风湿痛;咳血;外伤出血;吐血;衄血;便血;崩漏;病后虚弱;肺痨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-9g;或入丸、散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董棕粉
- 金莲花
- 肉连环
- 独花兰
- 李树胶
- 蝶毛菌
- 热带灵芝
- 榕树胶汁
- 钓兰
- 短柄菝葜
- 短瓣女娄菜
- 短柄南蛇藤根
- 润鳞鳞毛蕨
- 疔毒草
- 肉苁蓉
- 豆叶参
- 顶果膜蕨
- 等宽鳞毛蕨
- 金鱼草
- 小三棵针
- 豆包菌
- 钝叶草
- 豆瓣香
- 短柱梅花草
- 短萼蜂斗草
- 顶羽菊
- 玳玳花
- 顶头马蓝
- 短柄五加
- 短柄忍冬
- 短小蛇根草
- 绒毛粉背蕨
- 光梗丝石竹
- 胆南星
- 蚺蛇膏
- 豆豉姜
- 人中黄
- 钭叶榕
- 鲫鱼子
- 豆腐泔水
- 鸐雉
- 龙胡子
- 绒背蓟
- 八角枫花
- 人参芦
- 人面子
- 乳白香青
- 绒仙人球
- 豆腐皮
- 肉豆蔻衣
- 豆蔻花
- 绒毛鸭脚木
- 肉豆蔻
- 豆渣树
- 蚺蛇胆
- 短瓣花
- 米饭花
- 入地金牛
- 迭裂黄堇
- 瑞苓草
- 瑞香
- 箬叶
- 短柄南蛇藤果
- 豆角柴
- 短腺小米草
- 短叶蹄盖蕨
- 鞑新菊
- 达仑木
- 人参娃儿藤
- 九眼独活
- 香青
- 钝叶蔷薇
- 玳瑁
- 钝齿铃子香
- 盾叶莓
- 小罗伞
- 马蹬草
- 雪上一枝蒿
- 雀卵
- 鸡肠
- 鼠矢枣
- 臭李子
- 铅粉
- 蚌兰叶
- 马蹄蕨
- 对叶榕
- 澄茄子
- 风轮菜
- 望月砂
- 火赤链蛇
- 蜈蚣藤
- 耐冬果
- 麦奴
- 羚羊肉
- 硫黄
- 鹅肉
- 艾实
- 醉鱼草
- 黄麻梗虫
- 爬山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