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油麻
《中华本草》:野油麻
拼音注音
Yě Yóu Má
别名
地参、水茴香、千密灌
英文名
Herb of Oblongleaf Betony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长圆叶水苏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achys oblongifolia Bent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具横走根状茎。茎高0.5-1m,在棱及节上有长柔毛。叶对生:叶柄长约2mm,或近无柄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1-2cm,先端微急尖,基部浅心形,上面状披针形披针形,长3-7cm,宽1-2cm,先端微急尖,基部浅心形,上面疏破柔毛,下面密被柔毛状绒毛,沿脉上被长柔毛;轮伞花序通常6花,下部者远离,上部者密集排列成长5-8cm,假穗状花序;小苞片条形,具微柔毛;花萼钟状,连齿长7mm,外被具腺绒毛,沿脉疏和长柔毛,10脉,齿5,三角状披镖形,具刺尖头;花冠粉红色或粉红色紫色,长约1.3cm,筒内面在喉部具微柔毛,毛环不显或缺,上唇直立,下唇3裂,中裂片肾形,侧裂片卵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;花盘平顶,波状。小坚果卵球形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甘;性平
功能主治
补气;止血。主病后体弱;气虚乏力;久痢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久痢:野油麻一两。煨水服。②治病后虚弱:野油麻一两。炖肉吃。③治外伤出血:野油麻适量,捣绒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油麻
拼音注音
Yě Yóu Má
别名
地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长圆叶水苏的全草或根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50厘米,具根状茎,基部匍匐生根。茎直立,单一或分枝,方形;棱上有倒生长毛。叶对生,椭圆状披针形,长2.5~8厘米,宽0.7~2.5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宽心形,边缘有钝齿,两面均有白色柔毛,下面较密;叶柄短,长0.2~0.5厘米。轮伞花序,花轮7~13,每轮有花6至多数,腋生或顶生于枝梢;苞片很小,刚毛状,对生于小花柄基部;花萼钟状,长0.7厘米,外面被有长毛,2唇形,5齿裂,齿端有针状尖;花冠唇形,淡红色或紫红色,长1.3厘米,唇瓣外被长柔毛,上唇长圆形,全缘,下唇有3裂片;雄蕊4,2强,伸出冠简外而盖于上唇之下;花柱顶端2裂。小坚果4枚,倒卵形,黑褐色,光滑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河岸、草丛中或山野路旁。分布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西、台湾。
性味
性温,味辛微甘。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,止血生肌。
复方
①治久痢:野油麻一两。煨水服。
②治病后虚弱:野油麻一两。炖肉吃。
③治外伤出血:野油麻适量,捣绒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狗尾草
- 铜锤玉带草
- 竹鼠子牙
- 豪猪肉
- 厚朴果
- 黄花夹竹桃
- 宜昌荚蒾叶
- 鸢胆
- 鸡冠草
- 露兜竻蔃
- 虫牙药
- 苏木蓝
- 钩栗
- 虎牙
- 牛蹄甲
- 黑心蕨
- 两指剑
- 白鹇
- 大发表
- 地草果
- 西北莸
- 土马鬃
- 鹌鹑蛋
- 樟树皮
- 大草乌
- 虎耳兰
- 一味药根
- 胡荽子
- 紫红鞭
- 菅茅根
- 小豆柴
- 小毛鸡
- 香茅花
- 鮸鱼
- 核桃楸
- 地核桃
- 柏树油
- 紫金标
- 姜三七
- 钝齿青荚叶
- 沙叶铁线莲
- 淡菜
- 山吴萸果
- 铁牛钻石
- 高山唐松草
- 卵叶鳞始蕨
- 仙人掌
- 绢毛菊
- 半截叶
- 走边疆
- 钻地风
- 红葱
- 布渣叶
- 重叶莲
- 雉子筵
- 楮皮间白汁
- 朱砂七
- 小黑药
- 蚱蝉
- 鹧鸪
- 香毛草
- 眼睛草
- 白马阴茎
- 紫云英子
- 自事口草
- 柠檬皮
- 野苦梨根
- 黄精
- 白粉蝶
- 翻白柴
- 蛤蟆草
- 茯神木
- 擘蓝
- 地胆草
- 块茎糙苏
- 象胆
- 雪山鼠尾草
- 桑白皮
- 绿豆
- 鳗鲡鱼血
- 毛叶黄杞
- 白土茯苓
- 白千层
- 倒提壶
- 砖子苗
- 大将军
- 大泡通
- 巴戟天
- 獭肝
- 大红袍
- 蓼大青叶
- 水百合
- 扶桑叶
- 土木贼
- 翻背白草
- 博落回
- 可爱花
- 偏花黄芩
- 甘草节
- 大茶药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