藕节
《中华本草》:藕节
拼音注音
ǒu Jié
别名
光藕节、藕节巴。
英文名
Lotus Rhizome Node
出处
出自《药性论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根茎的节部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lumbo nucifera Gaertn.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或春初挖取根茎(藕),洗净泥土,切下节部,除去须根,晒干。
原形态
莲 多年生水生草本。根茎横生,肥厚,节间膨大,内有多数纵行通气孔洞,外生须状不定根。节上生叶,露出水面;叶柄着生于叶背中央,粗壮,圆柱形,多刺;叶片圆形,直径25-90cm,全缘或稍呈波状,上面粉绿色,下面叶脉从中央射出,有1-2次叉状分枝。花单生于花梗顶端,花梗与叶柄等长或稍长,也散生小刺;花直径10-20cm,芳香,红色、粉红色或白色;花瓣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0cm,宽3-5cm;雄蕊多数,花药条形,花丝细长,着生于托之一;心皮多数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内,子房椭圆形,花柱极短。花后结“莲蓬”,倒锥形,直径5-10cm,有小孔20-30个,每孔内含果实1枚;坚果椭圆形或卵形,长1.5-2.5cm,果皮革质,坚硬,熟时黑褐色。种子卵形,或椭圆形,长1.2-1.7cm,种皮红色或白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泽、池塘、湖沼或水田内,野生或栽培。资源分布:广布于南北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定 本品呈圆柱形,长2-4cm,直径约2cm。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,节膨大,有多数残留须根或圆形须根痕,节两端残留部分的表面有纵纹。体轻而质硬,不易折断,横断而中央有较大的圆孔7-9个,大小不等。气无,味甘、涩。
化学成分
藕节含天酰胺(asparagine)及鞣质。
药理作用
止血:藕节热水提取物1g/kg腹腔注射,可以缩短小鼠切尾出血的时间。
性味
甘;涩;平
炮制
藕节炭:取净藕节置锅内炒至外面呈黑色,内部呈老黄色,稍洒清水,取出,干燥即成。
归经
肾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散瘀止血。主吐血;咯血;尿血;便血;血痢;血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鲜用捣汁,可用60g左右取汁冲服;或入散剂。
注意
忌铁器
复方
①治卒暴吐血:藕节七个,荷叶顶七个。上同蜜擂细,水二钟,煎八分,去滓温服。或研末,蜜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双荷散)②治坠马血疯,积在胸腹,唾血无数者:用生藕节捣烂,调酒绞汁钦,随量用。(名本草汇言》)③治鼻舰不止: 藕节捣汁饮,并滴鼻中。(《纲目》)④治大便下血: 藕节晒干研末,人参、 自蜜煎汤调服二露,日二服。(喀全幼心鉴》)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汇言》:藕节,消瘦血,止血妄行之药也。邢元壁曰,《日华子》治产后血闷腹胀,捣汁,和热童便饮,有效,盖止中有行散之意。又时珍方治咳血、唾血、区血、吐血及便血、溺血、血淋、血崩等证,入四生钦、调营汤户,亦行止互通之妙用也。2.《医林纂要》:藕节,止吐、舰、淋、痢诸血证。甘能补氏咸能软坚去疯,涩能敛散固精,又取其通而有节也。3.《药性论》:捣汁,主吐血不止,口鼻并皆治之。4.《日华子本草》:解热毒,消瘀血、产后血闷。合地黄主研汁,(入)热酒并小便服。5.《滇南本草》:治妇人血崩,冷浊。6.《纲目》:能止咳血,唾血,血淋,溺血,下血,血痢,血崩。7.《纲目拾遗》:藕节粉:开隔,补腰肾,和血脉,散疯级,生新血;产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。8.《本草再新》:凉血养血,利水通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中国药典》:藕节
拼音注音
ǒu Jié
别名
藕节巴
英文名
NODUS NELUMBINIS RHIZOMATIS
来源
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. 的干燥根茎节部。秋、冬二季采挖根茎(藕),切取节部,洗净,晒干,除去须根。
形状
本品呈短圆柱形,中部稍膨大,长2~4cm,直径约2cm。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,有残存的须根及须根痕,偶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。两端有残留的藕,表面皱缩有纵纹。质硬,断面有多数类圆形的孔。气微,味微甘、涩。
性味
甘、涩,平。
炮制
[b]藕节[/b]: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。
[b]藕节炭[/b]:取净藕节,照炒炭法(附录Ⅱ D)炒至表面焦黑色、内部黄褐色。
归经
归肝、肺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
止血,消瘀。用于吐血,咯血,尿血,崩漏。
用法用量
9~15g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藕节
拼音注音
ǒu Jié
别名
光藕节(《江苏植药志》),藕节疤(《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药性论》
来源
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的节部。秋、冬或春初挖取根茎(藕),洗净泥土,切下节部,除去须根,晒干。
生境分布
主产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。此外,湖北、湖南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北等地亦产。
形状
干燥的藕节,呈短圆柱形,长约2~4厘米,直径约2厘米。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,中央节部稍膨大,上有多数残留的须根及根痕,有时可见暗红棕色的鳞叶残基;节两端残留的节间部表面有纵纹,横切面中央可见较小的圆孔,其周围约有8个大孔。体轻,节部质坚硬,难折断。气无,蛛微甘涩。以节部黑褐色、两头白色、干燥、无须根泥土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藕节含鞣质、天门冬素。
性味
甘涩,平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冷。"
②《纲目》:"涩,平,无毒。"
③《本草汇言》:"味苦涩,气平,无毒。"
④《纲目拾遗》:"藕节粉:味甘微苦,性平。"
炮制
藕节炭:取净藕节置锅内炒至外面呈黑色,内部呈老黄色,稍洒清水,取出,干燥即成。
归经
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少阴,足阳明、厥阴经。"
功能主治
止血,散瘀。治咳血,吐血,衄血,尿血,便血,血痢,血崩。
①《药性论》:"捣汁,主吐血不止,口鼻并皆治之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):"解热毒,消瘀血、产后血闷。合地黄生研汁,(入)热酒并小便服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治妇人血崩,冷浊。"
④《纲目》:"能止咳血,唾血,血淋,溺血,下血,血痢,血崩。"
⑤《纲目拾遗》:"藕节粉:开膈,补腰肾,和血脉,散瘀血,生新血;产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。"
⑥《本草再新》:"凉血养血,利水通经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:捣汁或入散剂。
复方
①治卒暴吐血:藕节七个,荷叶顶七个。上同蜜擂细,水二钟,煎八分,去滓温服。或研末,蜜调下。(《圣惠方》双荷散)
②治坠马血瘀,积在胸腹,唾血无数者:用生藕节捣烂,和酒绞汁饮,随量用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③治鼻衄不止:藕节捣汁饮,并滴鼻中。(《纲目》)
④治大便下血:藕节晒干研末,人参、白蜜煎汤调服二钱,日二服。(《全幼心鉴》)
各家论述
①《本草汇言》:"藕节,消瘀血,止血妄行之药也。邢元璧曰,《日华子》治产后血闷腹胀,捣汁,和热童便饮,有效,盖止中有行散之意。又时珍方治咳血、唾血、呕血、吐血及便血、溺血、血淋、血崩等证,入四生次、调营汤中,亦行止互通之妙用也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藕节,止吐、衄,淋、痢诸血证。甘能补中,咸能软坚去瘀,涩能敛散固精。又取其通而有节也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弹树叶
- 云木香
- 活血连
- 海狗肾
- 地花生
- 吊竹梅
- 一扫光
- 檀香泥
- 紫花芥子
- 旱金莲
- 地蔷薇
- 甜石榴
- 海决明
- 一柱香
- 海杧果
- 地黄实
- 甜瓜花
- 苔水花
- 旱冬瓜
- 海桐花
- 箭叶蓼
- 一朵云叶
- 横经席
- 紫啸鸫
- 紫花苣苔
- 地朝阳
- 紫玉簪根
- 荚囊蕨
- 核桃楸皮
- 海狸香
- 换锦花
- 桦褶孔
- 地黄花
- 菾菜根
- 海桐树
- 苔垢菜
- 洪连
- 田高粱
- 地红子
- 紫荆丫
- 地不容
- 地绵绵
- 海南砂仁
- 江南地不容
- 紫花鱼灯草
- 蓟罂粟
- 蒟蒻薯
- 江珧壳
- 热带灵芝
- 云南油杉
- 矩镰荚苜蓿
- 鹿脂
- 条叶猪屎豆
- 条叶垂头菊
- 紫背黄芩
- 旱水仙根
- 紫云英马蓝
- 藤金合欢
- 云南柴桂
- 地下明珠
- 多斑紫金牛
- 紫叶秋海棠
- 地梗鼠尾
- 海仙人掌
- 地血香果
- 条裂山莴苣
- 桦革裥菌
- 云南野当归
- 海岛苎麻叶
- 结根草莓
- 海参内脏
- 多枝婆婆纳
- 紫茎棱子芹
- 紫花一炷香
- 吊灯花叶
- 云南野砂仁
- 浆包藤
- 云南风车子
- 桃茎白皮
- 海参肠
- 绛梨木根
- 荆芥叶莸
- 云南丹参
- 云南铁丝莲
- 云南美登木
- 地打果树皮
- 紫背金盘草
- 云南鸡矢藤
- 藤黄连
- 云南五叶参
- 桃金娘花
- 云南荚蒾根
- 田野卷耳
- 藤子甘草
- 多叶花椒
- 单花鸢尾
- 江南卷柏
- 紫背天葵草
- 樝子
- 江南玄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