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叶参
《中华本草》:豆叶参
拼音注音
Dòu Yè Sh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二郎山报春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imula epilosa Craib
采收和储藏:7-9月挖取根茎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imula epilosa Craib
采收和储藏:7-9月挖取根茎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具粗短的根茎和多数粗长须根。叶基生,开花时当年生新叶基部有鳞片,鳞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6-20mm,于时褐色;叶柄长5-25mm,有宽翼;叶片长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,开花时新叶常未充分发育,老叶长5-10cm,宽2-4cm,先端圆形,基部渐狭,边缘具胼胝质尖头的三角形牙齿,干时近革质,上面深绿色,粗糙,下面淡绿色,仅沿叶脉被稀疏黄毛,中肋稍宽。花葶高3.5-14cm,顶生伞形花序具花2-5朵;苞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,长3-10mm,膜质;花梗长4-20mm,被黄色毛;花萼钟状,长7-11mm,5裂,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外面被黄色毛;花冠淡紫蓝色,有稀疏的暗紫色条纹,5裂,裂片阔倒卵形,宽达12mm,先端深2裂;长花柱花:冠筒长约10mm,雄蕊距冠筒基部约4mm着生,花柱微伸出筒口;短花柱花:冠筒长14-17mm,雄蕊近冠筒口着生,花柱长4-5.5mm。蒴果球形,包于增大宿存花萼内。种子多数,圆形,黑色,有小的疣状突起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2900m的林缘和阴湿岩石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和四川西部(天全、沪定)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和四川西部(天全、沪定)。
性味
甘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。主湿热黄疸;小便色黄涩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豆叶参
别名
川南报春
来源
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植物鄂西粗叶报春花Primula epilosa Craib,以根入药。7~9月采集,晒干。
性味
甘、辛,凉。
功能主治
清湿热,祛风痰。用于头昏,耳聋,湿热黄疸,尿少色黄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转心莲
- 插田泡
- 水泽兰
- 蓼子草
- 大毛桐子根
- 光叶海桐根
- 暴马子
- 岩椒
- 两面刺
- 凤凰木
- 槲实仁
- 甜瓜蒂
- 水凤仙
- 羊蹄实
- 罗汉松
- 苍耳花
- 刺蓼
- 狸骨
- 大独叶草
- 木蝴蝶树皮
- 吹火筒
- 白石榴花
- 海茄子
- 对叶油麻根
- 行夜
- 望江南
- 大叶马尾连
- 厚壳树
- 白叶火草
- 黄花倒水莲
- 翅卫矛
- 水冬瓜花
- 花叶矮沱沱
- 黄牛茶
- 天脚板
- 角果木子油
- 川榛
- 藜芦
- 黄寿丹
- 蓝天草
- 詹糖香
- 岩泽兰
- 黄牛毛藓
- 山桐子
- 大草乌
- 缅枣
- 自事口草
- 毛青杠
- 倒地铃
- 神仙掌花
- 一品红
- 密花美登木
- 东方蝾螈
- 仙顶梨
- 飞来蓝
- 杨梅根
- 湖北地黄
- 秋海棠花
- 腊梅
- 黄杨木叶
- 牛蒡子
- 广西过路黄
- 鹧鸪脚
- 火秧竻蕊
- 血竭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菾菜根
- 鳞瓦韦
- 木瓜
- 广东土南星
- 野梨枝叶
- 丽江青木香
- 玉蝉花
- 师实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白叶藤
- 翼梗獐牙菜
- 红花龙胆
- 金银忍冬
- 火腿
- 五倍子
- 金乌贼(海螵蛸)
- 石黄连
- 藏红花
- 短萼蜂斗草
- 凹裂毛麝香
- 盘石龟
- 崖松
- 光叶水苏
- 罗锅底
- 南烛叶
- 豹骨
- 白矾
- 小构树叶
- 阔叶十大功劳
- 狼尾巴蒿
- 猕猴肉
- 银不换
- 光头前胡
- 银边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