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皮
《*辞典》:桐皮
拼音注音
Tónɡ Pí
别名
白桐皮(《药性论》),水桐树皮(《濒湖集简方》),桐木皮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。
原形态
①泡桐(《纲目》),又名:白桐(陆玑《诗疏》),椅桐(陶弘景),黄桐(《本草图经》),白花桐(陈翥《桐谱》),花桐(《品汇精要》)。
落叶乔木,高可达15米。树皮灰褐色,平滑;小枝粗壮,褐色,光滑。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10~15厘米,基部心形,先端尖或渐尖,全缘,上面初有短星状毛,瞬即光滑,下面密生灰黄色星状茸毛,脉光滑;叶柄长6~12厘米,有毛。花序圆锥状;花大,长达10厘米;萼卵状钟形,密被星状绒毛,5深裂,管部瞬即光滑,裂片肥厚而顶端稍尖,具宿存茸毛;花冠白色,内面有紫色斑点,管长7厘米,直径达4厘米,外面有星状毛,裂片几为四方形,上唇者较狭,下唇者较宽,端均有啮痕状齿或凹头;雄蕊4,2强,隐于花冠筒内,不具退化雄蕊;子房2室,花柱细长,内弯。蒴果本质,长圆形,长达7厘米。种子多数,扁而有翅。花期2~3月。果期8~9月。
多为栽培,分布山东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②毛泡桐,又名:紫花桐(陈翥《桐谱》),冈桐(《纲目》),日本泡桐。
叶全缘或具3~5浅裂。花外面淡紫色,有毛,内面白色,有紫色条纹。蒴果先端锐尖,长约2.3厘米。
分布东北,华东、华中及西南等地区。
以上两种植物的嫩根或根皮(桐根)、木部(桐木)、叶(桐叶)、果实(泡桐果)、花(泡桐花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化学成分
毛泡桐树皮含丁香甙0.3%。
功能主治
治痔疮,淋病,丹毒,跌打损伤。
①《本经》:"主五痔,杀三虫。"
②《别录》:"疗奔豚气病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治五淋,沐发去头风,生发滋润。"
④《纲目》:"治恶疮,小儿丹毒,煎汁涂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或煎汁涂。
复方
①治伤寒已六、七日,热极,心下烦闷,狂言,欲起走:桐皮削去上黑者,细擘之,长断,令四寸一束,以酒五合,水一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之,当吐下青、黄汁数升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②治跌扑伤损:水桐树皮(去青留白),醋炒捣敷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臭矢菜
- 黄花倒水莲
- 石燕
- 白垩
- 苦豆子
- 革耳
- 兔耳子草
- 树扁竹
- 太白三七
- 薜荔
- 石指甲
- 荭草
- 松节油
- 野芋实
- 岩乌头
- 狗牙根
- 地笋
- 达仑木
- 王母钗
- 石鲫
- 戟叶石苇
- 花生油
- 三枝枪
- 冰草根
- 大靛根
- 金盏草
- 蜗牛壳
- 浮石
- 老鸦糊
- 石蕊
- 八角枫花
- 陈仓米
- 丝瓜花
- 橙子皮
- 旋花
- 腊梅
- 独花兰
- 云南双盾木
- 单花鸢尾子
- 红地榆
- 猫毛草
- 山梗菜
- 牦牛角
- 牛鼻栓
- 榈木
- 大枣
- 鼠李根
- 高良姜
- 鸭脚蓼
- 山羊角
- 条叶垂头菊
- 柃寄生
- 芒
- 沙生风毛菊
- 自事口草
- 金雀儿
- 栾犀
- 小蜡树
- 黑龙串筋
- 中间骨牌蕨
- 白蒿花
- 天蓬草
- 大山黧豆
- 密花树
- 叉枝鸦葱
- 鹿草
- 三叉苦
- 绿玉树
- 山鸢尾花
- 柳穿鱼
- 糯米泔
- 剑皮树菌
- 口蘑
- 磁石
- 酱头
- 笔罗子
- 紫杜鹃
- 泡桐果
- 杂蘑
- 新疆藁本
- 鸡屎白
- 拔毒散
- 豆角柴
- 山石榴
- 卡密
- 鸡爪乌
- 疣果冷水花
- 红龙
- 地肤苗
- 常春藤
- 苦碟子
- 山竹子
- 鼠妇
- 獭四足
- 龙骨风
- 猴骨
- 姜石
- 鹈鹕油
- 爬藤榕
- 苦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