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皮
《*辞典》:桐皮
拼音注音
Tónɡ Pí
别名
白桐皮(《药性论》),水桐树皮(《濒湖集简方》),桐木皮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。
原形态
①泡桐(《纲目》),又名:白桐(陆玑《诗疏》),椅桐(陶弘景),黄桐(《本草图经》),白花桐(陈翥《桐谱》),花桐(《品汇精要》)。
落叶乔木,高可达15米。树皮灰褐色,平滑;小枝粗壮,褐色,光滑。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10~15厘米,基部心形,先端尖或渐尖,全缘,上面初有短星状毛,瞬即光滑,下面密生灰黄色星状茸毛,脉光滑;叶柄长6~12厘米,有毛。花序圆锥状;花大,长达10厘米;萼卵状钟形,密被星状绒毛,5深裂,管部瞬即光滑,裂片肥厚而顶端稍尖,具宿存茸毛;花冠白色,内面有紫色斑点,管长7厘米,直径达4厘米,外面有星状毛,裂片几为四方形,上唇者较狭,下唇者较宽,端均有啮痕状齿或凹头;雄蕊4,2强,隐于花冠筒内,不具退化雄蕊;子房2室,花柱细长,内弯。蒴果本质,长圆形,长达7厘米。种子多数,扁而有翅。花期2~3月。果期8~9月。
多为栽培,分布山东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②毛泡桐,又名:紫花桐(陈翥《桐谱》),冈桐(《纲目》),日本泡桐。
叶全缘或具3~5浅裂。花外面淡紫色,有毛,内面白色,有紫色条纹。蒴果先端锐尖,长约2.3厘米。
分布东北,华东、华中及西南等地区。
以上两种植物的嫩根或根皮(桐根)、木部(桐木)、叶(桐叶)、果实(泡桐果)、花(泡桐花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化学成分
毛泡桐树皮含丁香甙0.3%。
功能主治
治痔疮,淋病,丹毒,跌打损伤。
①《本经》:"主五痔,杀三虫。"
②《别录》:"疗奔豚气病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治五淋,沐发去头风,生发滋润。"
④《纲目》:"治恶疮,小儿丹毒,煎汁涂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或煎汁涂。
复方
①治伤寒已六、七日,热极,心下烦闷,狂言,欲起走:桐皮削去上黑者,细擘之,长断,令四寸一束,以酒五合,水一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之,当吐下青、黄汁数升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②治跌扑伤损:水桐树皮(去青留白),醋炒捣敷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檀根
- 田螺壳
- 甜草
- 条参
- 糖荠
- 唐古特青兰
- 甜瓜皮
- 土藁本
- 土黄芩
- 土香榧
- 甜橙
- 茼蒿
- 螳螂
- 土色牛肝菌
- 天脚板果
- 土木香
- 土细辛
- 桃奴
- 天罗水
- 天萝水
- 调经草
- 台湾牛奶菜
- 太白韭
- 田高粱
- 兔肝
- 天王七果实
- 棠梨枝叶
- 托里贝母
- 土麦冬
- 土草果
- 桃金娘花
- 土马骔
- 土沉香
- 吐铁
- 土百部
- 台湾土豆蔻
- 葶苈子
- 土附
- 菟丝草
- 甜根子草
- 土牛党七
- 昙花茎
- 獭肉
- 土燕窝泥
- 天竺桂
- 天麻茎叶
- 田麻
- 台湾磨盘草
- 土阿魏
- 桐叶
- 檀香泥
- 甜果藤
- 甜瓜花
- 秃疮花
- 土千年健
- 土槿皮
- 天生草
- 台湾厚壳树
- 藤商陆
- 藤黄
- 土牛膝
- 天泡子
- 天香炉
- 头顶一朵花
- 藤子甘草
- 天山堇菜
- 苔水花
- 团叶槲蕨
- 团花
- 土大黄叶
- 天仙子
- 天目木兰
- 天目琼花
- 土羌活
- 葶苈
- 藤壶
- 土燕窝
- 兔儿伞
- 甜瓜
- 脱力草
- 台湾泡桐
- 天星藤
- 土三七
- 太白三七
- 檀香油
- 藤檀
- 天山花楸
- 獭骨
- 甜瓜蒂
- 田旋花
- 秃房茶子
- 藤碎补
- 藤麻
- 土鳖虫
- 天冬
- 天目木姜叶
- 天竺子
- 土白芨
- 土白蔹
- 甜瓜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