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杨枝
《*辞典》:白杨枝
拼音注音
Bái Yánɡ Zhī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枝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消腹痛,治吻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浸酒。外用:烧汁涂。
复方
①治腹胀满坚如石,积年不损者:白杨东南枝,去苍皮,护风细锉五升,熬令黄,酒五升,淋讫,则以绢袋盛滓,还纳酒囊密封再宿,每服一合,日三。(孟诜《必效方》)
②治燕吻疮;白杨枯枝,烧取汁及热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白杨枝
拼音注音
Bái Yánɡ Zhī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pulus davidiana Dode;[P.tremela L.var.davidiana(Dode)Schneid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枝条,除去粗皮,锯成段,干燥。
原形态
乔木。高达25cm。树皮光滑;灰褐色或灰白色,老树基部黑色粗糙;树冠圆形。小枝圆筒形,光滑,赤褐色,萌枝被柔毛。芽卵形或卵圆形,无毛,微有粘质。中互生;叶柄侧扁,长2-6cm;叶三角状卵圆形或近圆形,长宽近等,长3-6cm,先端钝尖,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圆形截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波状浅齿,萌枝叶大,三角状卵圆形,下面被柔毛,花序轴有疏毛或密毛;苞子片棕褐色,掌状条裂,边缘有长毛;雄花序长5-9cm,雄蕊5-12,花药紫红色;雌花序长4-7cm;子房圆锥形,柱头2深裂,带红色。果序长达12cm;蒴果卵状圆锥形,长约5mm,有短柄,2瓣裂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3800m的山坡、山脊和沟谷地带,常形成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行气消积;解毒敛疮。主腹痛;腹胀;症块;口吻疮
用法用量
内服:浸汤,9-15g;或浸酒;外用:适量,捣敷,或烧灰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消腹痛,治吻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扁竹根
- 革叶茴芹
- 短毛熊巴掌
- 白花藤
- 白地牛
- 北豆根
- 竹菌
- 白对节子叶
- 白皮
- 白花猪母菜
- 白花蛇目睛
- 钩凝菜
- 掌裂蟹甲草
- 沼地马先蒿
- 柘木白皮
- 黑顶卷柏
- 白花岩青兰
- 北鱼黄草
- 巴豆霜
- 白及
- 白常山
- 柏枝节
- 棕榈子
- 钉头果
- 白犁头草
- 八角香
- 等宽鳞毛蕨
- 樟树根
- 鬼灯笼根
- 白云瓜花
- 白叶藤
- 白绿叶
- 白花蛇舌草
- 斩龙剑
- 高原点地梅
- 白尼参
- 过塘蛇
- 豆叶参
- 鬼目
- 黑芝
- 槟榔
- 短柄南蛇藤根
- 白苏
- 白芷
- 疔毒草
- 布狗尾
- 短枝六道木
- 痄腮树
- 过山龙
- 棕榈
- 樟
- 盾果草
- 黄鲴鱼
- 黄鳝
- 短瓣女娄菜
- 照山白
- 短柄菝葜
- 钓兰
- 白芥子
- 中南星
- 樟木
- 白独活
- 白花丁香
- 白接骨
- 北丝石竹
- 蝶毛菌
- 扁竹测
- 革耳
- 貂尾
- 白木耳
- 总序绿绒蒿
- 枣槟榔
- 鬼点灯
- 白九股牛
- 贯众叶溪边蕨
- 隔山撬
- 苍山冷杉
- 栾樨
- 顶头马蓝
- 贵州远志
- 高原鸢尾子
- 白三百棒
- 白矾
- 白云瓜皮
- 浙樟
- 白绿叶果实
- 盾翅藤
- 蛋不老
- 白花油麻藤
- 短柄五加
- 豆瓣香
- 浙贝母
- 钩苞大丁草
- 短萼蜂斗草
- 顶羽菊
- 沼泽念珠藻
- 皱巴坚螺
- 獐肉
- 柏根白皮
- 坠桃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