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土茯苓
《中华本草》:白土茯苓
拼音注音
Bái Tǔ Fú Línɡ
别名
白萆薢、白土苓、土茯苓、铁架子土茯苓、九牛力、千斤力、土萆薢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芦茎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肖菝葜 攀援灌木。无毛,小枝有钝棱。叶互生;叶柄长l-3cm,在下部1/3-1/4处有卷须和狭鞘;叶纸质,卵状被针形或心形,长6-20cm,宽2.5-12cm,先端渐尖或短渐尖,有短尖头,基部多少心形;主脉5-7条,小脉网状。伞形花序生于叶腋,或生于褐色的苞片内;总花便扁,长1-3cm;花序托球形;花梗纤细,长2-7mm,雄花花被筒长圆形或倒卵形,长3.5-4.5mm,顶端有3枚钝齿,雄蕊3枚,长约为花被的2/3,花药长为花丝的1/2强;雌花花被简卵形,长2.5-3mm,具3枚退化雄蕊,子房卵形,柱头3裂。浆果卵圆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800m的山坡密林中或路边杂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:根茎呈不规则块状,长10-30cm,直径5-8cm,表面黄褐色,粗糙,有坚硬的须根残基,断面周围白色,中心黄色,粉性饮片厚l-3cm;切面稍粗糙,亦有小亮点,质软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:根茎横切面:表皮多脱落,下皮细胞3-5列,黄棕色,排列紧密,壁较厚,可见壁孔。皮层散有粘液细胞,内含针晶束。维管束散在,多为周木型,木质有数个直径近似的导管。[br]3.理化鉴别:参见“土茯苓”条。
化学成分
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I),棕榈酸(palmaiticacid)和硬脂酸(stearic acid)等。
性味
甘;淡;平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小便淋涩;白浊;带下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长毛风毛菊
- 葡萄
- 牛羊草结
- 银木荷皮
- 土鳖虫
- 藏绵芪
- 土槿皮
- 假稻
- 干檀香根
- 田唇乌蝇翼
- 蓝叶藤
- 牯牛卵囊
- 土黄芩
- 丛毛榕根
- 黄杞皮
- 白叶不翻
- 瑞香根
- 水底龙
- 臭牡丹
- 楤木
- 地棠花
- 仙茅
- 莲座叶通泉草
- 银柴胡
- 长白楤木
- 羊胡髭草
- 金棒锤
- 霞天膏
- 野洋烟根
- 毛茎马兰
- 豚卵
- 韩信草
- 龙骨莲
- 台湾泡桐
- 白背小报春
- 鸡枞
- 鱵鱼
- 灵芝
- 大树三台
- 黑壳楠
- 苍耳子
- 刺猬皮
- 桐油
- 二仙桃
- 棕板
- 鸢尾
- 蝲蛄石
- 白花灯笼
- 山柏
- 黑芝
- 樟脑
- 马肝
- 新疆一支蒿
- 一枝蒿
- 长叶水麻
- 火把花
- 萝芒树皮
- 牛肠
- 金鸡尾巴草根
- 异型莎草
- 穿地龙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冲天果
- 峨眉紫金牛
- 锯锯藤
- 乌鱼刺
- 栗寄生
- 杜仲藤叶
- 姜黄
- 刚毛香茶菜
- 吹云草
- 风毛菊
- 枫寄生
- 青琅玕
- 红缘层孔菌
- 苦木根
- 红毛毡
- 刷把草
- 景天花
- 波罗蜜树液
- 云南红豆蔻
- 莪术
- 钗子股
- 石上铁角蕨
- 麦撇花藤
- 茶条槭
- 六蛾戏珠
- 鳍蓟
- 防已
- 山黄豆藤
- 豌豆七根
- 林荫千里光
- 尖叶唐松草
- 莲雾
- 茴香
- 母草
- 白草根
- 石斛露
- 西藏角蒿
- 红果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