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桑根
《中华本草》:扶桑根
拼音注音
Fú Sā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Chinese Hibiscus
出处
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朱槿Hibiscus rosa-sinensis L.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ibiscus rosasinensis L.采收和储藏:秋末挖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朱槿 常绿灌木,高约1-3m。小枝圆柱形,疏被星状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20mm,上面被长柔毛;托叶线形,长5-12mm,被毛;叶片阔卵形或狭卵形,长4-9cm,宽2-5cm,先端渐尖,基都圆形或楔形,边缘具粗齿或缺刻,两面除背面沿脉上有少许疏毛外均无毛。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,常下垂,花梗长3-7cm,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,近端有节;小苞片6-7,线形,长8-15mm,疏被星状柔毛,基部合生; 萼钟形,长约2cm,被星状柔毛,裂片5,卵形至披针形;花冠漏斗形,直径6-10cm,玫瑰红或淡红、淡黄等色,花瓣倒卵形,先端圆,外面疏被柔毛;雄蕊柱长4-8cm,平滑无毛,有缘。花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皮含(E)-11-甲氧基-9-氧代-10-十九烯酸甲酯[methyl(E)-11-methoxy-9-oxo-10-nonadecenoate],(E)-10-甲氧基-8-氧代-9-十八烯酸甲酯[methyl(E)-10-methoxy-8-oxo-9-octadecenoate]及三种环丙烯类化合物。
性味
甘;涩;性平
归经
肝;脾;肺经
功能主治
调经;利湿;解毒。主有经不调;崩漏;白带;白浊;痈疮肿毒;尿路感染;急性结膜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。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白浊,白带。3.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根皮:调经,止咳,消炎。治月经不调,支气管炎,宫颈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扶桑根
拼音注音
Fú Sānɡ Gēn
出处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朱槿的根。
性味
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涩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治月经不调,血崩,白浊,白带。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与红鸡冠花共煎治红崩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白浊,白带。"
③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根皮:调经,止咳,消炎。治月经不调,支气管炎,宫颈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单刀根
- 金龙胆草
- 干饧糟
- 黄葛树
- 大酸浆草
- 大黄花
- 金钗凤尾蕨
- 大巢菜
- 狭叶香茶菜
- 黄草花
- 猫骨
- 丁香根
- 大麦奴
- 昆明堵喇
- 黄花夹竹桃
- 大苦溜溜
- 太白参
- 构皮麻
- 太白丽参
- 锦地罗
- 大膜盖蕨
- 桂木
- 天蓝苜蓿
- 构菌
- 大独脚金
- 太白花
- 狗哇花
- 锦灯笼
- 东北红豆杉
- 全缘榕
- 金老梅枝
- 大散血
- 干檀香
- 桂枝
- 小年药
- 天萝水
- 刺齿凤尾蕨
- 野芭蕉
- 短枝六道木
- 千斤拔
- 钉耙七
- 锈毛白枪杆
- 白马骨根
- 稗根苗
- 虾蟆脑
- 小一支箭
- 灰贯众
- 东风螺
- 大对经草
- 单肾草
- 凤仙透骨草
- 匐地龙
- 大头菜子
- 大白顶草
- 太白韭
- 全缘凤尾蕨
- 千脚虫
- 可爱复叶耳蕨
- 宽卵叶山蚂蝗
- 冻绿叶
- 天王七果实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花卫矛果
- 千里光
- 大木通
- 大花威灵仙
- 金色狗尾草
- 复羽叶栾树
- 托里贝母
- 倒地铃
- 大尾摇
- 锯齿王根
- 土草果
- 土麦冬
- 大臭黄荆
- 七星草
- 可爱花
- 土马骔
- 东方乌毛蕨叶
- 四角蒲桃
- 鹿尾
- 大山玄参
- 广防风
- 七星草乌
- 铰剪藤
- 曼陀罗子
- 强威生草
- 冬凌草
- 金鸡尾巴草根
- 七爪风
- 土百部
- 楸叶
- 鬼点灯
- 土色牛肝菌
- 复叶葡萄叶
- 天脚板果
- 榕树果
- 土细辛
- 乔木刺桐
- 复叶披麻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