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星草
《中华本草》:七星草
拼音注音
Qī Xīnɡ Cǎo
别名
鹅掌金星草、金鸡脚、鹅掌金星
出处
1.七星草始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谓:“此草形似鸡脚,上有黄点,按星度而生,或依根贴上上,或石上生。”2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记载:“鹅掌金星草生建昌山石间,横根,一茎一叶,叶如鹅掌,有金星。”以上两种文献所描述植物形态特征与龙骨科三出假瘤蕨相符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三出假瘤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matopsis trisecta(Bak.)Ching[Polypodium trisectum Bak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matopsis trisecta(Bak.)Ching[Polypodium trisectum Bak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5-10cm。根茎细弱横生,顶部与叶柄基部被鳞片。叶疏生;叶柄长2.5-5cm,禾秆色,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,向上光滑;叶片革质,卵状三角形,长3-10cm,基部圆楔形或楔形,三深裂;裂片长圆形至长椭圆形,中间一片最长,渐尖头或急尖成尾状;小裂片椭圆形,稍斜上,边缘软骨质,并有疏浅缺刻;侧脉明显。孢子囊群圆形,沿中脉两侧各成1行,稍近中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松林下少阴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;无毒
功能主治
利尿通淋;清热解毒。主淋证;尿浊;水肿;带下;咽痛;中暑;痈疮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;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叶背生有黄褐色孢子囊群,状若星点,且有时只有7个,故名七星草。以“鹅掌”、“鸡脚”命名者,因其形状相似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打碗花
- 臭菘种子
- 合掌消
- 小报春
- 骆驼黄
- 枸骨树皮
- 蔓荆子叶
- 生姜皮
- 毛叶木通
- 紫葛
- 山杜仲
- 臭柏
- 山漆树
- 大种半边莲
- 长梗排草
- 没食子
- 野槟榔
- 猪肚木
- 棱枝槲寄生
- 老米酒树
- 红豆
- 水皂角
- 常春卫矛
- 野丹参
- 羊角纽花
- 红花点地梅
- 蟋蟀
- 白鹅膏
- 偏叶白齿藓
- 圆果冷清草
- 白狼毒
- 醍醐
- 猴接骨草
- 滇杠柳
- 威灵仙
- 防已
- 禾叶墨斛
- 莳萝子
- 漏斗苣苔
- 盐麸子
- 何首乌叶
- 圆萼刺参
- 鸡子壳
- 猕猴梨叶
- 竹柏
- 风车藤
- 西藏圆柏
- 无患子中仁
- 复羽叶栾树
- 驴脂
- 鸽肉
- 梗花雀梅藤
- 铺地草
- 老蛇头
- 阴地蕨
- 匙叶伽蓝菜
- 杉松
- 头花杜鹃
- 广西过路黄
- 鲜黄连
- 胡豆草
- 草乌
- 香蕉根
- 金丝带
- 雪猪油
- 亮叶桦叶
- 五加叶
- 牛胆参
- 二郎剑
- 橙子皮
- 华东瘤足蕨
- 苦菜
- 大薸
- 一颗血
- 马尿烧
- 驴骨
- 角蒿
- 水飞蓟
- 地核桃
- 人参叶
- 小羊桃
- 千日红
- 斑竹壳
- 六大天王
- 单头紫菀根
- 蓬子菜
- 圆叶母草
- 白鸡屎藤
- 小叶寄树兰
- 铁苋
- 白叶刺根
- 虎头兰
- 腽肭脐
- 狗响铃
- 吊岩风
- 酸梅簕
- 老鸦花藤
- 黑壳楠
- 蜗牛
- 蜜桶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