脓见愁
《中华本草》:脓见愁
拼音注音
Nónɡ Jiàn Chóu
别名
拔脓膏、脓见消、黄花稔、小柴胡、黄花母、黄花草、地马桩、地膏药、牛筋麻、牛肋筋、糯米药、砂宁根、地旁草、地旁蒟。
英文名
Leaf of Alderleaf Sida
出处
出自《广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桤叶黄花稔的叶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da alnifoli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叶,鲜用;根,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桤叶黄花稔 直立亚灌木或灌木,高1-2m。小枝细瘦,被星状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8mm,被星状柔毛;托叶钻形,常短于叶柄;叶片倒卵形、卵形、卵状披针形至近圆形,长2-5cm,宽8-30cm,先端尖或圆,基部圆至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上面被星状柔毛,下面密被星状长柔毛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长1-3cm,中部以上具节,密被星状绒毛;萼杯状,长6-8mm,被星状绒毛,裂片5,三角形;花黄色,直径约1cm,花瓣倒卵形,长约1cm;雄蕊柱长4-5mm,被长硬毛。果近球形,分果丬6-8,长约3mm,具2芒,被长柔毛。花期7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辛;性微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湿热泻痢;黄疸;咽喉肿痛;痈肿疮毒;毒蜂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复方
①治疮疖肿痛:脓见愁适量,加黄糖少许,捣烂敷患处。②治蜂螫伤肿痛:脓见愁适量,捣烂,敷伤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脓见愁
拼音注音
Nónɡ Jiàn Chóu
别名
黄花母、黄花雾、黄花草
出处
《广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小柴胡的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小灌木,直立或披散,杖被极短星状毛。叶卵形、近圆形或倒卵形,长2~5厘米,宽1~2厘米。顶端钝或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疏被星状毛,下面灰白色,密被短星状毛,边缘具浅锯齿;叶柄长约2~5毫米,被星状绵毛;托叶钻形,约与叶柄等长,疏被毛;花单生或排成总状花序;花梗长约5毫米,有时花后伸长达2厘米,被星状毛;花萼杯状,长约5毫米,外面被星状毛并混生柔毛;花冠黄色,雄蕊管疏披毛,果实半球形,直径约6毫米:分果丬6~8个,具2条芒,芒长约2毫米,被短粗毛,果皮薄膜质,背部被短毛:种子无毛。花期7~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村旁或田野、疏林下,分布华南。
性味
味微酸涩,性凉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拔毒。治疮疖、蜂蟹伤。
复方
①治疮疖肿痛:脓见愁适量,加黄糖少许,捣烂敷患处。
②治蜂蟹伤肿痛:脓见愁适量,捣烂,敷伤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绣球防风
- 暗鳞鳞毛蕨
- 糯米藤
- 桉树果
- 矮脚罗伞
- 矮脚苦蒿
- 矮脚枫叶
- 矮脚南
- 阿利藤
- 阿尔泰紫菀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矮脚龙胆
- 硫黄
- 艾纳香
- 矮子常山
- 风轮菜
- 慈竹沥
- 广金钱草
- 木麻黄种子
- 刺叶楤木
- 李
- 金金棒
- 野罂粟壳
- 牛奶树子
- 罗裙带根
- 乌桕木根皮
- 峨眉石凤丹
- 李树胶
- 苦参实
- 对叶榕
- 露水草
- 金兰
- 菝葜
- 血榧
- 鹅绒藤
- 梧桐
- 子楝树叶
- 鸡脑
- 山慈姑叶
- 草果
- 四大天王
- 大花活血丹
- 血风藤
- 羊蹄叶
- 鸡脚草乌
- 桂丁
- 虾蟆脑
- 大枣
- 圆叶锦葵根
- 艾实
- 蚕豆茎
- 菰米
- 红头小仙
- 椿叶
- 洋地黄
- 念珠根黄芩
- 甘土
- 李根
- 小叶眼树莲
- 龙珠子
- 鸡矢藤
- 猪蓼子草
- 羊蹄甲
- 华千金藤
- 华东瓶蕨
- 荭草
- 山小橘
- 赤车使者根
- 老牛揣
- 拟缺香茶菜
- 芦笋
- 海州常山
- 云南风车子
- 云南鸡矢藤
- 黄荆
- 金丝李
- 黑蚂蚁
- 白绿叶
- 罗汉松根皮
- 桃耳七
- 鸭脚茶
- 葛蔓
- 黑阳参
- 栗荴
- 卵叶娃儿藤
- 紫背金盘草
- 柏子仁
- 黄果茄
- 虾子草
- 蚬肉
- 西南山茶
- 西瓜子壳
- 象牙
- 豨仙草
- 西河柳
- 锈叶野牡丹
- 锈毛白枪杆
- 蜥蜴
- 象头花
- 西归芹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