糯米条
《中华本草》:糯米条
拼音注音
Nuò Mǐ Tiáo
别名
茶条树、小榆蜡叶、小垛鸡、山柳树、毛蜡叶子树、水蜡、白花树
英文名
Chinese Abelia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糯米条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belia chinensis R. Br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季均可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糯米条 薄叶多分枝灌木,高达2m。嫩枝被微毛,红褐色,老枝树皮纵裂。叶对生,有时3枚轮生;叶柄长1-5mm;叶片圆卵形至椭圆状卵形,长2-5cm,宽1-3.5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圆形或心形,边缘有稀疏圆锯齿,上面疏被短毛,下面沿中脉及侧脉的基部密生柔毛。聚伞花序生于小枝上部叶腋,由多数花序集合成一圆锥花簇;总花梗被短柔毛,果期光滑;花芳香,具3对小苞片;萼筒圆柱形,被短柔毛,稍扁,具纵条纹,萼檐5裂,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约5mm,果期弯红色;花冠白色至粉红色,漏斗状,长1-1.2cm,外具微毛,裂片5,圆卵形;雄蕊4,伸出花冠;花柱细长,柱头圆盘形。果长约5mm,具短柔毛,冠以宿存而略增大的萼裂片。花期9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和于海拔170-1500m的山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: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湿热痢疾;痈疽疮疖;衄血;咳血;吐血;便血;流石破天惊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生品捣汁。外用:适量,煎汤外洗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茶条树,江西、湖广山坡极多。丛生,高尺许,赭茎,近根有刺。附茎对叶,叶如郁李叶而短小。梢端开五瓣小筒子花,似芫花而白,未开时作赭色筒子,一簇百余,不甚鲜明,夏开,至深秋犹有之。2.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,止血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滇南千里光
- 红郎伞
- 刺蓼
- 竹根七
- 破布叶
- 水皂角子
- 斩龙草
- 总状土木香
- 旱田草
- 菝葜
- 十两叶
- 鹰不扑
- 水松枝叶
- 地菍
- 爬地卷柏
- 龙眼叶
- 蛤蟆草
- 红根
- 酸枣根皮
- 蒟蒻薯叶
- 天泡子
- 无漏子
- 乌苏里瓦韦
- 算盘七
- 麋肉
- 地胆
- 鱼鳖金星
- 油渣果根
- 鲤鱼胆
- 大叶钩藤根
- 十姊妹
- 飞扬草
- 谷蓼
- 串铃
- 蜂蜜树
- 金丝草
- 茶花
- 鲨鱼骨
- 水菖蒲
- 透明草
- 大乌泡根
- 茜草根
- 穞豆
- 短穗兔耳草
- 鼠妇
- 麻楝
- 楼梯草
- 铁草鞋
- 散血藤
- 岗梅
- 痢止蒿
- 海龙
- 锯鲨翅
- 下冈哇
- 竹蠹虫
- 苦楝皮
- 蛇莓根
- 山蒟
- 荷莲豆菜
- 楤木叶
- 独蕨萁
- 石灰华
- 杂蘑
- 蚶
- 徐长卿
- 大叶凤尾
- 香胶木叶
- 落马衣
- 黄花夹竹桃
- 护心胆
- 野百合
- 黄蜀葵子
- 使君子根
- 香蕉根
- 藤壶
- 狗尾草子
- 球兰
- 藤子甘草
- 红粘谷
- 鬼毛针
- 蛤蜊肉
- 剪草
- 茨菇草
- 尖叶铁扫帚
- 盘石龟
- 黄刺皮
- 八仙过海
- 雪里见
- 黄连花
- 榉树
- 水银
- 茶膏
- 香石藤叶
- 豹药藤
- 鹅掌揪根
- 豹骨
- 蔛草
- 木虾公
- 紫苏叶
- 马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