糯米条
《中华本草》:糯米条
拼音注音
Nuò Mǐ Tiáo
别名
茶条树、小榆蜡叶、小垛鸡、山柳树、毛蜡叶子树、水蜡、白花树
英文名
Chinese Abelia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糯米条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belia chinensis R. Br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季均可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糯米条 薄叶多分枝灌木,高达2m。嫩枝被微毛,红褐色,老枝树皮纵裂。叶对生,有时3枚轮生;叶柄长1-5mm;叶片圆卵形至椭圆状卵形,长2-5cm,宽1-3.5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圆形或心形,边缘有稀疏圆锯齿,上面疏被短毛,下面沿中脉及侧脉的基部密生柔毛。聚伞花序生于小枝上部叶腋,由多数花序集合成一圆锥花簇;总花梗被短柔毛,果期光滑;花芳香,具3对小苞片;萼筒圆柱形,被短柔毛,稍扁,具纵条纹,萼檐5裂,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约5mm,果期弯红色;花冠白色至粉红色,漏斗状,长1-1.2cm,外具微毛,裂片5,圆卵形;雄蕊4,伸出花冠;花柱细长,柱头圆盘形。果长约5mm,具短柔毛,冠以宿存而略增大的萼裂片。花期9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和于海拔170-1500m的山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: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湿热痢疾;痈疽疮疖;衄血;咳血;吐血;便血;流石破天惊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生品捣汁。外用:适量,煎汤外洗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茶条树,江西、湖广山坡极多。丛生,高尺许,赭茎,近根有刺。附茎对叶,叶如郁李叶而短小。梢端开五瓣小筒子花,似芫花而白,未开时作赭色筒子,一簇百余,不甚鲜明,夏开,至深秋犹有之。2.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,止血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奶菜
- 腊梅
- 飞蛾藤
- 桉油
- 榆树
- 蜂蜜树
- 九牛力
- 牛髓
- 凉粉草
- 四大天王
- 红土子
- 蝮蛇脂
- 阴阳枫
- 地锦槭
- 牛尾参
- 酸浆根
- 牛舌头
- 飞龙掌血叶
- 黄花远志
- 蒲圻贝母
- 牛舌癀
- 红瑞木
- 肺形草
- 盾叶唐松草
- 脓见愁根
- 飞廉
- 牛肝菌
- 绿花独活
- 糯米藤
- 轮叶铃子香
- 粉萆薢
- 牛耳岩白菜
- 石灰
- 顶头马蓝
- 飞蛾树
- 野木鱼
- 香秋海棠
- 鹧鸪脂
- 刺莓果根
- 鸡尾木
- 大高良姜
- 紫芝
- 槐胶
- 香根芹根
- 香雪兰
- 白果槲寄生
- 排骨灵
- 米面蓊根
- 五色梅花
- 苤蓝叶
- 节节草
- 金雀根
- 鹰骨
- 楮皮间白汁
- 金雀花
- 水茄
- 鳆鱼
- 鸭舌头
- 癞皮根
- 昆明鸡血藤
- 鹿筋
- 岩乌头
- 鹅掌楸
- 岗梅
- 矮杨梅果
- 蓝花棘豆
- 紫色翼萼
- 黑色鳞毛蕨根
- 三棱
- 蜗牛
- 鄂西粗筒苣苔
- 虻虫
- 核桃楸皮
- 西南金刚藤
- 羚羊角
- 紫荆木
- 麂子草
- 飞机草
- 梓树
- 长梗排草
- 桑螵蛸
- 麦撇花藤
- 红色新月蕨
- 小朝天罐
- 紫楠
- 化香树叶
- 峨参叶
- 黄花山柰
- 角螺厣
- 紫玉簪根
- 紫杉
- 马刀
- 蒜梗
- 香橼根
- 冷蕨子草
- 紫花一炷香
- 紫燕草
- 紫荆根皮
- 紫荆皮
- 水飞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