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龙藤
《中华本草》:九龙藤
拼音注音
Jiǔ Lónɡ Ténɡ
别名
过岗龙、过江龙、邬郎藤、乌藤、串鼻藤、飞扬藤、山道藤、九龙根、羊蹄风、黄开口、子燕藤、五里藤、双木蟹、九牛燥、五花血藤、马脚藤、马蹄叶根
英文名
Stem of Champion Bauhinia
出处
出自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龙须藤的根或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uhinia championii(Benth.) Benth.[Phanera championii Benth.;Bauhinia hunanensis Hand.Mazz.;B.championii(Benth.) Benth.var.acutifolia L.Chen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砍取茎干或挖出根部,除去杂质、泥土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龙须藤 木质藤本:有卷须。嫩枝和花序被紧贴的小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.5cm,纤细,略被毛;叶片纸质,卵形或心形,长3-10cm,宽2.5-6.5cm,先端锐渐尖,微凹或2裂以至不裂,基部截形,微凹或心形;上面无毛,下面被紧贴的短柔毛,渐变无毛或近无毛,干时粉白褐色;基出脉5-7条。花两性,总状花序狭长,腋生,有时与叶对生或数个聚生于枝顶而成复总状花序,长7-20cm;苞片与小苞片小,锥尖,早落;花梗纤细,长1-1.5cm;花托漏斗形,长约2mm;萼杯状,裂片5,披针形,长约3mm;花瓣5,白色,具瓣柄,瓣片匙形,外面中部疏生丝毛;能育雄蕊3,无毛,退化雄蕊2;子房具短柄,仅沿两缝线被毛,花柱短,柱头小。荚果倒卵状长圆形或带状,扁平,长7-12cm,宽2.5-3cm,无毛果瓣革质。种子2-5颗,圆形,扁平,直径约1.2cm。花期6-10月,果期7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丘陵灌木丛中、疏林或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本品呈圆柱形,稍扭曲。表面粗糙,灰棕色或灰褐色,具不规则皱沟纹。质坚实,难折断,切断面皮部棕红色,木部浅棕色,有2-4圈深棕红色环纹,习称“鸡眼圈纹”,针孔状导管细而密。气无,味微涩。[br]以藤茎粗,断面“鸡眼圈纹”明显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根含5,6,7,5ˊ-四甲氧基-3ˊ,4ˊ-亚甲二氧基黄酮(5,6,7,5ˊ-tetramethoxy-3ˊ,4ˊ-methylene dioxyflavone),5,6,7,3ˊ,4ˊ,5ˊ-六甲氧基黄酮(5,6,7,3ˊ,4ˊ,5ˊ-hexamethoxyflavone),5,7,5ˊ-三甲氧基-3ˊ,4ˊ-亚甲二氧基黄酮(5,7,5ˊ-trimethoxy-3ˊ,4ˊ-methylenedioxyflavone),5,6,7,3ˊ,4ˊ-五甲氧基黄酮(5,6,7,3ˊ,4ˊ-pentamethoxyflavone),5,7,3ˊ,4ˊ5ˊ-五甲氧基黄酮(5,7,3ˊ,4ˊ5ˊ-pentamethoxyflavone),5,7,3ˊ,4ˊ-四甲氧基黄酮(5,7,3ˊ,4ˊ-tetamethoxyflavone),龙藤甙(bauhinin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等。
性味
苦苦;平;无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行气活血。主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,偏瘫,胃脘痛,疳积,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用量加倍;或浸酒。
复方
治胃、十二指肠溃疡:九龙藤一至二两,两面针二至三钱。水煎,每日一剂,分二到三次服。(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各家论述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祛风,祛瘀,治风湿骨痛,跌打接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九龙藤
拼音注音
Jiǔ Lónɡ Ténɡ
别名
过岗龙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乌郎藤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乌藤、串鼻藤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燕子尾(《南宁市药物志,),猪蹄叉、羊蹄又(《广西中草药,),黄开口、子燕藤、五里蘑、双木蟹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夜合草、干打捶、九牛燥、五花血藤;马脚藤(《湖南药物志》),飞扬藤、羊蹄风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龙须藤的茎。随时可采,采后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攀援本质藤本,高2~7米。幼枝浅黄色,密布锈黄色皮孔,嫩枝、花序、叶背均被短茸毛,卷须2个对生或1个。单叶互生,卵圆形,矩圆形或心脏形,长5~9厘米,宽2.5~5厘米,半革质,前端分裂,或凹头,全缘,基部圆形或微凹或耳廓形;叶柄长22~40毫米,两端膨大;托叶针状,早脱,秃净。总状花序,顶生或腋生;萼简5裂,长三角状,表面具短茸毛;花瓣5片,白色,离生;雄蕊10,3枚较粗壮,花药2室,纵裂,丁字药;雌蕊1,被很短茸毛,花柱成喙状。荚果表面有细网状纹,熟时开裂。种子黑色,扁圆形。花期9~10月。果期翌年1~2月(广西)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沟边、山谷、河边、疏林下或灌木林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贵州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及茎皮含鞣质20.76%。
性味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;"苦辛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祛风,去瘀,止痛。治风湿骨痛,跌打接骨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(鲜用1~2两)。
复方
治胃、十二指肠溃疡:九龙藤一至二两,两面针二至三钱。水煎,每日一剂,分二到三次服。(《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露兜竻花
- 茱苓草
- 小叶柳
- 麻腐
- 太平莓
- 山蚂蝗
- 水龙胆草根
- (鱼彭)鱼鳃
- 家独行菜
- 苦天茄
- 三叶青
- 米皮糠
- 衡州乌药
- 一味药
- 翼核果
- 藜茎
- 宁波溲疏
- 山莨菪
- 莿(木冬)
- 红白二丸果
- 姬蕨
- 肖菝葜
- 小扁草
- 大散血
- 莲生桂子草根
- 玉蜀黍根
- 菟丝
- 鹅掌揪根
- 过江龙子
- 石香葇
- 一枝蒿
- 金腰燕
- 野鸦椿根
- 铁篱笆
- 桦木皮
- 金剪刀草
- 胭木
- 飞蛾树
- 糯稻根
- 松花粉
- 木荷
- 花被单
- 四川苦丁茶
- 紫苏子
- 桑枝
- 刺针草
- 苍山橐吾
- 叉枝鸦葱
- 刺南蛇藤
- 栾华
- 柳叶亚菊蒿
- 浙皖粗筒苣苔
- 离根香
- 拔毒散
- 虎肾
- 地骷髅
- 咸酸蔃
- 水飞蓟
- 毛水苏
- 细叶鼠曲草
- 田菁
- 佛肚花
- 海鳗卵
- 栀子花根
- 太子参
- 虱婆草
- 大飞扬草
- 山樱桃
- 老虎耳根
- 大黄
- 石风丹
- 胡颓子
- 单花芥
- 豪猪千
- 长瓣马铃苣苔
- 黄花木
- 云南仙人掌
- 苦甘草
- 白鹤藤根
- 冬菇
- 金鱼
- 海蓬子
- 鼠李皮
- 棉团铁线莲
- 小团叶根
- 块茎糙苏
- 山油柑叶
- 角叉菜
- 杨梅树
- 野洋烟根
- 珊瑚冬青
- 山大黄
- 小叶榕
- 地耳草
- 一叶荻
- 止血扇菇
- 昆布
- 吊吊果
- 山韭
- 百里香叶杜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