渐尖毛蕨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渐尖毛蕨
拼音注音
Jiàn Jiān Máo Jué
别名
金星草、小叶凤凰尾巴草、小水花蕨、牛肋巴、黑舒筋、舒筋草
英文名
Rhizome of Acuminate Trivein Fern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金星蕨科植物星毛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closorus acuminatus (Houtt.) Nakai[polypodium acuminatum Houtt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80-15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连同叶柄基部疏被棕色、全缘的披针形鳞片。叶远生;叶柄长320-60cm,深禾秆色,向上略被柔毛或近无毛;叶片厚纸质,两面近无毛,披针形,长60-100cm,宽15-30cm,二回羽裂;羽片15-20对,互生,无柄,线状披针形,长8-15cm,宽1-1.8cm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,羽状浅裂至半裂,下部的羽片反折而不缩短或稍缩短;裂片斜向上,18-24对,长圆形,宽2-3mm,先端锐尖,全缘或有微齿,基部上侧1片裂片常较长,叶轴、羽轴和中脉下面被刚毛;叶脉羽状,下面隆起,侧脉每裂片7-8对,基部1对交接,第2对伸达缺刻底部的透明膜,第3对以上伸达缺刻以上的叶边。孢子囊群圆形,背生侧脉中部稍上处;囊群盖大,圆肾形,棕色,膜质,最后卷缩,密生柔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200m的田边、路旁或林下溪谷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长江以南各地,东至台湾,北至山西,西达秦岭南部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除湿;健脾。主泄泻;痢疾;热淋;咽喉肿痛;风湿痹痛;小儿疳积;狂犬咬伤;烧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150-18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渐尖毛蕨
拼音注音
Jiàn Jiān Máo Jué
别名
小叶凤凰尾巴草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金星蕨科植物渐尖毛蕨的根茎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80~150厘米。根茎长而横走,顶部密生棕色披针形鳞片。叶远生;叶柄长30~60厘米,褐色,鳞片稀少,被毛或无毛;1回羽状复叶,叶片倒披针形,长60~100厘米,宽15~30厘米,先端有急细的顶片,下部羽片稍缩短,亚革质,羽片13~20对,线形,长8~15厘米,宽10~18毫米,先端长渐尖。羽状浅裂至中裂,裂片宽2~3毫米,具尖,全缘或有微锯齿,基部上向的裂片常稍长,顶羽片长8~15厘米,宽1.2~1.5厘米;叶脉羽状分离,中肋及叶下各脉偶或被毛,仅基部一对侧脉联结并延伸至膜质的弯缺处。孢子囊群大,圆形,着生于叶下侧脉上而近于边缘,囊群盖圆肾形。孢子期6~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湿地、溪边或林中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,东至台湾,北至陕西南部。
功能主治
治狂犬咬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8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笔管榕
- 益智仁
- 小接骨丹
- 黄背草果
- 胖树根
- 蜂窝草
- 腊梅
- 龙眼
- 甜瓜皮
- 大树三台
- 柳白皮
- 细叶防风
- 割舌罗
- 华山矾
- 水珍珠菜
- 黄杨叶
- 建兰叶
- 凤凰木
- 鱼串草
- 胎生铁角蕨
- 擘蓝
- 柠檬皮
- 九节莲
- 硬骨凌霄
- 过墙风
- 急性子
- 凌霄花
- 白降丹
- 大百解薯
- 粗叶耳草
- 铁罗汉
- 灵芝
- 黍茎
- 铁蕨鸡
- 海底柏
- 平贝母
- 土木香
- 雀瓮
- 螳螂跌打
- 麻叶荨麻
- 寻骨风
- 灯台莲
- 樟树子
- 海鹞鱼齿
- 豆腐渣
- 赤翅蜂
- 冷水丹叶
- 杏树根
- 青麸杨根
- 地下明珠
- 短茎独活
- 三楞草
- 火头根
- 滇南冠唇花
- 紫萁
- 酸浆根
- 张公鱼
- 对叶油麻根
- 吊岩风
- 牛奶树子
- 大风子
- 栀子
- 豆蔻壳
- 秋石
- 莙荙子
- 苏铁叶
- 墓头回
- 茨菇草
- 血桐
- 阿尔泰瑞香
- 云南重楼
- 杜松实
- 苦油木
- 大接骨丹
- 肾子草
- 广枣
- 车桑子根
- 小血藤叶
- 野冬菊
- 过山蕨
- 鸭血
- 畲山羊奶子
- 白沙蒿
- 海茜
- 金挖耳根
- 蚬壳
- 银兰
- 水案板
- 零余子
- 逆阿落
- 大黄
- 阿魏侧耳
- 铁扫竹
- 桃枝
- 驴蹄
- 珊瑚
- 金瓜草
- 小朴松实
- 大苞芹
- 小黄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