酱
《中华本草》:酱
拼音注音
Jiànɡ
英文名
a thick sauce made from soya beans, flour etc.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;1. 陶弘景:酱多以豆作,纯麦者少,今此当是夏者,亦以久久者弥好。又有肉酱、鱼酱,不入药用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用大豆、蚕豆、面粉等作原料,经蒸罨发酵,并加入盐水制成的糊状食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ans
化学成分
酱以大豆或面粉为主要原料,每100g酱的一般化学组成如下;①豆瓣酱:水分39g,蛋白质20.9g,脂肪11.2g,碳水化合物2g,灰分24.9g,钙245g,磷174mg,铁16.1mg,硫胺素(thiamine)0.05mg,核黄素(ribofla -vine)0.78mg,烟酸(nicotinic acid)2.1mg。②甜面酱:水分47g,蛋白质5.8g,脂肪1.2g,碳水化合物37g,灰分6.3g,钙32mg,磷104mg,铁5.7g。酱的成分可概括如次:含氮物质有蛋白质,多肽(polypep-tides),肽(peptides)。氨基酸有酪氨酸(turpsine),胱氨酸(cystine),丙氨酸(alanine),亮氨酸(leucine),脯氨酸(proline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赖氨酸(lysine),精氨酸(arginine),组氨酸(histid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等;此外,尚有腐胺(putrescine),尸胺(cadaverine),腺嘌吟(adenine),胆碱(choline),甜菜碱(betaine),酪醇(turpspol),酪胺(tyramine)和氨。糖类以糊精、葡萄糖为主,也含少量戊糖、戊聚糖。大豆约合18%脂肪,在制酱过程中,基本上无变化,故酱中所含脂肪,基本上都存在于豆辩中。酱中所含酸类,其挥发者有甲酸、乙酸、丙酸等;不挥发者有乳酸(lactic acid)、琥珀酸(succinic acid)、曲酸(kojic acid)等。其他有机物质有乙醇,甘油,维生素,有机色素等;无机物除多量的水、食盐外,尚有随原料带入的硫酸盐、磷酸盐、钙、镁、钾、铁等。
性味
咸;甘;平
归经
胃;脾;肾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蛇虫蜂螯毒;烫火伤;浸淫疮;中鱼、肉、蔬菜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调敷;或化汁涂。内服:适量,汤饮化服。
注意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痘痂新脱时食之则癜黑。
复方
①治百药、百虫、百兽之毒损人者: 豆酱,水洗去汁,以豆瓣捣烂一盏,白汤调服。再以豆瓣捣烂,敷伤损处。(方脉正宗》)②解轻粉毒(服轻粉口破者): 以三年陈酱,化水,频漱之。 (《濒湖集简方》)③治汤火烧灼未成疮: 豆酱汁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④治人卒中烟火毒: 黄豆酱一块。调温汤一碗灌之。(《本草汇言》)⑤治疠疡: 酱汁研石硫磺作泥,以生布楷破,敷疡上。(《救急方》)⑥治妊娠下血: 豆酱二升。漉去汁,熬令燥,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服。 (《古今录验方》豆酱散)⑦治妊娠尿血: 豆酱一大盏(微焙令干),生干地黄二两。上捣罗为末,每于食前,以粥钦调下一钱服之。 (《海上方》)⑧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: 酱清和蜜,温涂之。(《干金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除热,止烦满,杀百药、热汤及火毒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杀一切鱼、肉、菜蔬、蕈毒;并治蛇、虫、蜂等毒。3.《纲目》:酱汁灌入下部,治大便不通;灌耳中,治飞蛾虫吸入耳;涂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;中砒毒,调水服。4.《本草汇言》:祛时行暑热、病毒、瘴气。5.《本草求真》:解肾热邪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酱
拼音注音
Jiànɡ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系用面粉或豆类,经蒸罨发酵,加盐、水制成的糊状物。
化学成分
酱以大豆或面粉为主要原料,每100克酱的一般化学组成如下:
㈠豆瓣酱
水分39克,蛋白质20.9克,脂肪11.2克,碳水化物2克,灰分24.9克,钙245毫克,磷174毫克,铁16.1毫克,硫胺素0.06毫克,核黄素0.78毫克,尼克酸2.1毫克。
㈡甜面酱
水分47克,蛋白质5.8克,脂肪1.2克,碳水化物37克,灰分6.3克,钙32毫克,磷104毫克,铁5.7毫克。
酱是酱油的主要组成部分,故酱油所含成分亦即酱的成分。因此,酱的成分可概括如次:含氮物质有蛋白质、多肽、肽。氨基酸有酪氨酸、胱氨酸、丙氨酸、亮氨酸、脯氨酸,天冬氨酸、赖氨酸、精氨酸、组氨酸、谷氨酸等;此外,尚有腐胺、尸胺、腺嘌呤、胆碱、甜菜碱、酪醇、酪胺和氨。糖类以糊精、葡萄糖为主,也含少量戊糖、戊聚糖。大豆约含18%脂肪,在制酱过程中,基本上无变化,故酱中所含脂肪,基本上都存于豆瓣中。酱中所含酸类,其挥发者有甲酸、乙酸、丙酸等;不挥发者有乳酸、琥珀酸、曲酸等。其他有机物有乙醇、甘油、维生素、有机色素等;无机物除多量的水、食盐外,尚有随原料带入的硫酸盐、磷酸盐、钙、镁、钾、铁等。
性味
咸,寒。
①《别录》:"味咸酸,冷利。"
②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"味威甘,平,无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面酱咸;豆酱甜;酱豆油、大麦酱、麸酱皆咸甘。"
归经
入胃、脾、肾经。
①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肾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肺、肾三经。"
③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足太阴、阳明、少阴经。"
功能主治
除热,解毒。治蜂虿虫伤,汤火伤。
①《别录》:"主除热,止烦满,杀百药、热汤及火毒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杀一切鱼、肉、菜蔬、草毒;并治蛇、虫、蜂、虿等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酱汁灌入下部,治大便不通;灌耳中,治飞蛾虫蚁入耳;涂猘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;中砒毒,调水服。"
④《本草汇言》:"祛时行暑热、疠毒、瘴气。"
⑤《本草求真》:"解肾热邪。"
注意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痘痂新脱时食之则瘢黑。"
复方
①治百药、百虫、百兽之毒损人者:豆酱,水洗去汁,以豆瓣捣烂一盏,白汤调服。再以豆瓣捣烂,敷伤损处。(《方脉正宗》)
②解轻粉毒(服轻粉口破者):以三年陈酱,化水,频漱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③治汤火烧灼未成疮:豆酱汁敷之。(《肘后方》)
④治人卒中烟火毒:黄豆酱一块。调温汤一碗灌之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⑤治疬疡:酱汁研石硫黄作泥,以生布揩破,敷疡上。(《救急方》)
⑥治妊娠下血:豆酱二升。漉去汁,熬令燥,末,酒服方寸匕,日五、六服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豆酱散)
⑦治妊娠尿血:豆酱一大盏(微焙令干),生干地黄二两。上捣罗为末,每于食前,以粥饮调下一钱服之。(《海上方》)
⑧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:酱清和蜜,温涂之。(《千金方》)
各家论述
《本草经疏》:"按酱之品不一,惟豆酱陈久者入药,其味咸酸冷利,故主除热、止烦满及汤火伤毒也。能杀一切鱼、肉、菜蔬,蕈毒,《本经》云杀百药毒者误也。又有榆仁酱,味辛美,杀诸虫,利大小便,心腹恶气;芜荑酱主疗相同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爪金龙
- 长柄秋海棠
- 异型莎草
- 乌头附子尖
- 秃房茶子
- 芒萁骨根
- 铁树花
- 铁精
- 鸡翎草
- 铁树叶
- 倒地铃
- 鲫鱼藤
- 树刁
- 长柄赤车
- 玳玳花
- 独蕨箕
- 披针叶毛茛
- 陈芥菜卤汁
- 滇南寄生
- 野菰
- 木鳖子根
- 醍醐
- 咸虾花
- 大叶花椒茎叶
- 赛繁缕
- 竹节海棠
- 鹿药
- 蛤仔壳
- 猪胆
- 黄花菜子
- 三月泡
- 小发散
- 金丝桃果实
- 构菌
- 驼乳
- 蒲种壳
- 细叶卷柏
- 豆梨
- 欧泽芹
- 苍山冷杉
- 华千金藤
- 水飞蓟
- 麝香
- 唐古特报春
- 桤木皮
- 粘鱼须
- 欧李
- 榕须
- 小叶榕
- 天麻
- 紫楠叶
- 金顶蘑
- 紫薇叶
- 刺南蛇藤
- 清香桂
- 金牛草
- 山慈姑叶
- 睡菜根
- 箬叶
- 葛花
- 大避债蛾
- 龙利叶
- 小筋骨藤
- 断板龟
- 空心花
- 黑塔子叶
- 柳白皮
- 疏松卷柏
- 鳢鱼胆
- 野冬菊
- 广石豆兰
- 龙眼壳
- 柱果木榄叶
- 龙舌箭
- 乳花
- 泡桐根
- 车螯
- 野罂粟壳
- 短小蛇根草
- 赤茯苓
- 紫椿
- 多蒴曲尾藓
- 紫地榆
- 碎骨红
- 黄背草果
- 铜皮
- 水茄冬果
- 七叶一枝花
- 短茎独活
- 鹰不泊
- 七里香
- 鹅绒藤
- 铁粉
- 凤仙花
- 桑耳
- 貒膏
- 海蕴
- 复羽叶栾树
- 雪药
- 凤尾猪鬃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