蕨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蕨
拼音注音
Jué
别名
虌、蕨菜、蕨萁、龙头菜、鳖脚、山凤尾、如意草、荒地蕨、松耕藏、三叉蕨、蕨儿菜、猫爪子、高沙利、鳖、蕨猫草、粉蕨、山甲萁、乌糯葛萁、狼萁、如意菜、小金毛狗脊、甜蕨、米蕨
英文名
Herb of Eastern Bracken Fern
出处
出自 崔禹锡《食经》;1.《本草拾遗》:蕨,叶似老蕨,根如紫草。生山间,人作茹食之。2.《纲目》:蕨,处处山中有之。二、三月生芽,拳曲状如小儿拳,长则展开如凤尾,高三、四尺。其茎嫩时采取,以灰汤煮去涎滑,晒干作蔬,味甘滑,亦可醋食。其根紫色,皮内有白粉,捣烂,再三洗澄,取粉作粔妆,荡皮作线食之,色淡紫而甚滑美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蕨科植物蕨的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eridium aquilinum(L.) Kuhn var. latiusculum (Desv.)Underw.[Pteris latiuscula Desv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长,粗壮,匍匐,地下,被茸毛。叶柄疏生,粗壮直立,长30-10Ocm,裸净,褐色或秆黄色,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,革质,3回羽状复叶,长30-100cm,宽20-60cm;羽片顶端不分裂,其下羽状分裂,下部羽状复叶,在最下部最大;小羽片线形、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1-2.5cm,宽3-5mm,多数,密集;叶轴裸净;叶脉多数,密集,通常叉状分核,中脉被毛。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,呈连续长线形,囊群盖线形,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成的假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200m的山地林缘、林下草地及向阳山坡。资源分布:广布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含1-印满酮(1-Indanone)类化合物:蕨素A(Pterosin A)、B、C、D、E、F、G、J、K、L、Z,蕨甙 A(Pteroside A)、B、C、D、Z,棕桐酰蕨素A(Palmitylpterosin A)、B、C,异巴豆酰蕨素 B(IsocrotonylpLerosin B),苯甲酰蕨素 B(Bonzoylpterosin B),乙酰蕨素C(Acetylpterosin C)。
药理作用
本品之原种植物 P.Aquilinum ,牛、羊及马食之可中毒,猪食之无碍。毒性物质可能系硫眩酶,故维生素B,有治疗作用。有人认为,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,还有其他成分。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,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,抑制红细胞对59Fe的摄取。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,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。牛大量食此草质,有小肠的伤害、溃疡,血尿及膀胱肿瘤,给大鼠喂食,也可致癌,特别是小肠部位。
性味
甘;寒
归经
肝;胃;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止血;降气化痰。主感冒发热;黄疸;痢疾;带下;噎膈;肺结核咳血;肠风便血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注意
1.孙思邈:久食成瘕。[br]2.孟诜:令人脚弱不能行,消阳事,缩玉茎,多食令人发落,鼻塞目暗。[br]3.《食疗本草》:冷气人食之多腹胀。
复方
治肠风热毒:蕨菜花焙为末,每服二钱,米饮下。(《圣惠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补五脏不足,气壅经络筋骨间,毒气。2.《本草拾遗》:去暴热,利水道。3.《本草再新》:滑肠,化痰。4.《本草求原》:降气。5.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治食隔,气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蕨
拼音注音
Jué
别名
蕨菜、如意菜、狼萁
来源
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(L.)Kuhn var. latiusculum (Desv.)Underw.,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。夏秋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甘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消肿,安神。用于发热,痢疾,湿热黄疸,高血压病,头昏失眠,风湿性关节炎,白带,痔疮,脱肛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。
备注
(1)嫩叶可食,称[b]蕨菜[/b],根状茎供提取[b]蕨粉[/b],为滋补食品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蕨
拼音注音
Jué
别名
虌(《尔雅》),蕨菜(崔禹锡《食经》),蕨萁(《纲目》),龙头菜(《广东新语》),鳖脚(《医林纂要》),山凤尾、如意草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荒地蕨、松耕蕨、三叉蕨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蕨儿菜(《东北药植志》),猫爪子、高沙利(《吉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崔禹锡《食经》
来源
为风尾蕨科植物蕨的嫩叶。秋、冬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长,粗壮,匍匐,地下,被茸毛。叶柄疏生,粗壮直立,长30~100厘米,裸净,褐色或秆黄色;叶呈三角形或阔披针形,革质,3回羽状复叶,长30~100厘米,宽20~60厘米;羽片顶端不分裂,其下羽状分裂,下部羽状复叶,在最下部最大;小羽片线形、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钊形,长1~2.5厘米,宽3~5毫米,多数,密集;叶轴裸净;叶脉多数,密集,通常叉状分枝,中脉被毛。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,呈连续长线形,囊群盖线形,有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我的假盖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林下草地。广布全国各地
化学成分
含1-印满酮类化合物:蕨素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、J、K、L、Z,蕨甙A、B、C、D、Z,棕榈酰蕨素A、B、C,异巴豆酰蕨素B,苯甲酰蕨素B,乙酰蕨素C,还含致癌物:蕨内酰胺。又含坡那甾酮A,坡那甾酮甙A,蕨甾酮。
药理作用
本品之原种植物P.aquilinum,牛、羊及马食之可中毒,猪食之无碍。毒性物质可能系硫胺酶,故维生素B1有治疗作用。有人认为,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,还有其他成分。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,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,抑制红细胞对Fe59的摄取。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,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,牛大量食此草后,有小肠的伤害、溃疡.血尿及膀胱肿瘤,给大鼠喂食,也可致癌,特别是小肠部位。
性味
甘,寒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寒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寒。"
③《饮膳正要》:"苦,寒,有毒。"
归经
①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经。"
②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少阴、太阳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滑肠,降气,化痰。治食隔,气隔,肠风热毒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补五脏不足,气壅经络筋骨间,毒气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去暴热,利水道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滑肠,化痰。"
④《本草求原》:"降气。"
⑤《南京民间药草》:"治食隔,气隔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。
注意
①孙思邈:"久食成瘕。"
②孟诜:"令人脚弱不能行,消阳事,缩玉茎,多食令人发落,鼻塞目暗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冷气人食之多腹胀。"
复方
治肠风热毒:蕨菜花焙为末,每服二钱,米饮下。(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避债蛾
- 软丝藻
- 黄颡鱼
- 灰藋
- 驳骨草
- 三叉凤尾蕨
- 大独叶草
- 胡椒
- 草木灰
- 鲛鱼
- 大白药
- 蒟酱叶
- 风叶藤
- 猴接骨草
- 人指甲
- 毛茄
- 一口红
- 高粱火焰苞
- 角翅卫矛果
- 菊花叶
- 黑草
- 角蒿
- 六月青
- 刺楸树叶
- 千金子霜
- 安徽小檗
- 鳖脂
- 雄黄豆
- 荆三棱
- 牛奶树
- 景天
- 黄山五叶参
- 大白顶草
- 蟾皮
- 芦山藤
- 吴茱萸叶
- 雪山甘草
- 过路惊
- 野洋烟根
- 柿霜
- 香樟叶
- 九头妖
- 鸡子
- 大叶黄杨根
- 刺楸树根
- 羊屎木
- 山柳
- 獾油
- 番石榴皮
- 野绿麻根
- 土黄芩
- 华东瓶蕨
- 野大豆
- 鲫鱼
- 玉簪花
- 大昏鸡头
- 还阳草
- 关苍术
- 玉米轴
- 林背子
- 地苏木
- 化香树
- 刺柏
- 山黄菊
- 芭茅
- 小漆树
- 豆腐
- 翼核果
- 草血竭
- 大皂角
- 鸡蛋壳
- 红豆
- 香橼露
- 野梨枝叶
- 断血流
- 豺皮樟根
- 雷公藤
- 鳞瓦韦
- 昂天莲
- 化血胆
- 凹朴皮
- 六道木
- 草玉梅
- 刺苋菜
- 阿尔泰瑞香
- 蟾酥
- 庵闾子
- 鹅肠草
- 海龟胶
- 肥肉草
- 黄裙竹荪
- 黑大豆叶
- 粉防己
- 龟甲胶
- 鸡蹼
- 马尾伸筋
- 火绒草
- 琥珀
- 鸡血
- 铺山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