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柄蕗蕨
《中华本草》:长柄蕗蕨
拼音注音
Chánɡ Bǐnɡ Lù Jué
英文名
Long-stipe Mecodiu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长柄蕗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codium osmundoides(V.d.B.) Ching[Hymenophyllum osmumdoides V.d.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附生植物,植株高15-18cm。根茎褐色,纤细如丝,长而横走,下面疏生纤维状根。叶远生,相距2-3cm;叶柄深褐色,长4-7cm,上部有下延易脱落的狭翅;叶片薄膜质,半透明,宽卵形,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8-12cm,宽2.5-4.5cm,三;回羽裂;羽片10-15对,互生,有短柄,三角状卵形至长圆形,长1-2.5cm,宽4-12mm,上部的羽片渐缩小;小羽片4-6对,互生,无柄;长圆形至阔楔形,长3-5mm,宽2-4mm,基部下侧下延,密接,基部上侧1个小羽片覆盖叶轴;末回裂片2-6个,互生,线形至长圆状线形,先端钝头或有浅缺刻,全缘,单一或分叉;叶脉叉状分枝,末回裂片有小脉1条。叶轴及羽轴褐色,均有翅。孢子囊群多数,各裂片均能育,位于叶片上部1/3-1/2处;囊苞为等边三角状卵形,长1-1.5mm,尖头,全缘,唇瓣深裂几达基部,其下的裂片比囊苞狭窄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700m的林中及山谷溪旁阴湿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,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长柄蕗蕨多皱缩成团,根状茎纤细,丝状,褐色,光滑。叶柄细长,长4-7cm,直径约0.5mm,深褐色,光滑;叶片宽卵形,薄膜质,半透明,长8-12cm,宽2.5-4.5cm,上下两面均为棕色。气微,味淡,后渐辛麻舌。[br]2.显微鉴别 地上部分粉末特征:绿褐色。①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均为多边形,直径26-73μm,壁平直,细胞内充满棕色物质。②叶柄纤维红棕色,直径20-44μm,壁厚8-18μm。③石细胞少见,长方形或长多边形,纹孔及孔沟明显,长约117μm,宽约39μm,壁厚8-10μm。④草酸钙晶体不规则形,直径10-31μm。⑤梯纹管胞,直径10-18μm。⑥孢子极面观三角圆形,具长3裂缝,直径52-55μm,外壁厚约2.5μm,具瘤状纹饰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生肌止血。主痈疖;疮疥;烫火伤;肿毒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干品研末调涂;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味微苦,性凉。功效同蕗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鼻
- 河豚鱼肝油
- 桑瘿
- 莴苣子
- 唐古特青兰苗
- 对叶百部
- 蜣螂
- 水茄冬叶
- 粟米草
- 盐肤木根
- 薤叶
- 野烟
- 一把香
- 紫茎棱子芹
- 苍耳花
- 长叶丹参
- 东当归
- 三七
- 三七叶
- 白檀
- 紫荆根皮
- 水毛花
- 蜂蜜树
- 白花九里明
- 槟榔
- 木兰寄生
- 白果
- 橘饼
- 夜香牛
- 扁蒲扇
- 毛木树
- 小鹭鸶兰
- 大叶马尾连
- 鲫鱼脑
- 乌药叶
- 金发草
- 五裂槭
- 燕窠土
- 桦叶荚蒾
- 血见愁
- 大麻疙瘩
- 海韭菜
- 落花生
- 龙眼根
- 鳢鱼胆
- 华东瘤足蕨
- 黄木耳
- 披针叶兔耳风
- 青檀香
- 喜树果
- 铁力木
- 扁藤
- 地黄连
- 芫花根
- 葛谷
- 梓菌
- 炮姜
- 蚕蛹
- 甜瓜茎
- 熊肉
- 夜花藤
- 长果山橙
- 乌药子
- 寄生黄
- 田野卷耳
- 王瓜根
- 毛笋
- 虎皮草
- 托柄菝葜
- 飞天蠄蟧
- 迷迭香
- 变色红菇
- 异叶青兰
- 石菖蒲花
- 胡桃花
- 大花剪秋罗
- 梧桐子
- 毛叶白粉藤
- 涩草
- 银灰旋花
- 灰凤梨
- 乌榄核
- 蔷薇枝
- 白猪栗根
- 驱虫斑鸠菊
- 土密树
- 青叶苎麻根
- 浙贝母
- 粽粑叶
- 铁棒锤
- 海燕
- 斑点虎耳草
- 橘络
- 阴香皮
- 蔓荆子叶
- 蟾蜍
- 石蜡红
- 番荔枝
- 茴香根
- 太白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