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点地梅
《中华本草》:丝点地梅
拼音注音
Sī Diǎn Dì Méi
别名
点地梅、喉咙草、报春花花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东北点地梅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droxace filiformis Retz.[A.filiformis Retz.var.glandulosa Kryl.采收和储藏:5-6月采收全草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全株几无毛或部分有纤毛。主根不发达,具多数纤维状须根。莲座状叶丛单生,直径2-8crn;叶柄纤细,等长于或稍长于叶片;叶片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6-25mm,先端钝或稍锐尖,基部短渐狭,边缘具稀疏小牙齿,无毛。花葶通常3至多枚自叶丛中抽出,高2.5-15cm,无毛或仅上部被稀疏短腺毛;伞形花序多花;苞片线状披针形,长约2mm;花梗丝状,长短不等,长2-7cm;花萼杯状,长2-2.5mm,5分裂,分裂约达中部,裂片三角形,先端锐尖,具极狭的膜质边缘,无毛或有时疏被腺毛;花冠白色,直径约3mm,筒部比花萼稍短,5裂,裂片长圆形;雄蕊着生在花冠筒内,花丝长约0.4mm,花药长圆状三角形,长约0.3mm,子房球形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约2mm,果皮近膜质,外被宿存花冠,5瓣裂。种细小,多数,棕褐色,近长圆形,直径约0.3mm,种皮有网纹。花期5-6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000m的潮湿草地、林下或水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内蒙古和新疆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皱缩,叶莲座状丛生,多皱缩,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0.6-2.5cm,先端钝或稍锐尖,基部渐狭,边缘具稀疏小牙齿,无毛,淡黄色;叶柄纤细,等长于或稍长于叶片。花葶纤细,黄色至红色,上部被短腺毛;伞形花序多花;小花淡黄色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咽喉肿痛;口疮;牙痛;火眼;偏正头痛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丝点地梅
别名
喉咙草
来源
报春花科丝点地梅Androsace filiformis Retz. var. glandulosa Kry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内蒙古。
性味
苦、辛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消炎止痛。主治咽喉炎,扁桃体炎,口腔炎,急性结膜炎,偏正头痛,牙痛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树皮
- 白荷花露
- 千层塔
- 油茶子
- 青溪鳞毛蕨
- 竹叶
- 角花胡颓子
- 满山白
- 山苦草
- 狗脚迹
- 豆腐
- 南木香
- 牯牛卵囊
- 小岩白菜
- 刺楸树叶
- 小红蒜根
- 蓝花棘豆
- 透明草
- 土槿皮
- 鹿角芦荟
- 天王七
- 绿豆芽
- 胡麻花
- 锦鸡儿
- 紫背天葵草
- 风叶藤
- 兴安独活
- 小花清风藤根
- 山腊梅
- 土当归
- 白沙虫药
- 断线蕨
- 胡燕卵
- 黑沙蒿子
- 草龙根
- 波罗蜜叶
- 灰凤梨
- 蚂蝗七
- 猪蹄甲
- 苦蒿
- 小扁草
- 蓝花龙胆
- 石瓜子莲
- 山苍子
- 油鸭
- 椰子瓤
- 米油
- 水金凤茎叶
- 枸橘叶
- 胜红蓟
- 海桐皮
- 鳖甲胶
- 扁豆衣
- 白簕枝叶
- 百合
- 附子
- 水案板
- 松针
- 葱花
- 刷把草
- 白丁香
- 黄花香薷
- 红帽顶
- 大透骨草
- 芒根
- 干旱毛蕨
- 梭子蟹
- 桃枝
- 琴唇万带兰
- 大青叶
- 黄杨木叶
- 旱柳叶
- 沙红柳
- 调经草
- 梅根
- 乌饭树
- 海桐树
- 桃奴
- 代代花枳壳
- 都拉
- 肾蕨
- 深山不出头
- 五色梅花
- 马鞍叶
- 金钱木根
- 西北莸
- 夜花藤
- 小黄构
- 荠薴
- 寄生黄
- 太平莓
- 羚羊角
- 长叶珊瑚果
- 蓖麻
- 麻柳树根
- 杉蔓石松
- 刺竹叶
- 江珧壳
- 地柏
- 碎骨仔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