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药藤
《中华本草》:山药藤
拼音注音
Shān Yɑo Ténɡ
英文名
Stem and leaf of Common Yam
出处
出自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茎藤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rea opposita Thunb.[D.batatas Decne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薯蓣,缠绕草质藤本。块茎长圆形,垂直生长,长可达1m,新鲜时断面白色,富粘性,干后白色粉质。茎通常带紫红色,右旋,无毛。单叶,在茎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对生,很少3叶轮生;叶片变异大,卵状三角形至宽卵状戟形,长3-9cm,宽2-7cm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、宽心形或戟形至近截形,边缘常3浅裂至3深裂,中裂片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侧裂片耳状,圆形、近方形至长圆形,两侧裂片与中间裂片相摘自可连成不同的弧线,叶形的变异即使在同一植株上也常有出现。幼苗时一般叶片为宽卵形或卵圆形,基部深心形。叶腋内常有珠芽(零余子)。雌雄异株。雄花序为穗状花序,长2-8cm,近直立;2-8个着生于叶腋,偶而呈圆锥状排列;花序轴明显地呈“之”字形曲折;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点;雄花的外轮花瓣片宽卵形,内轮卵形;雄蕊6。雌花序为穗状花序,1-3个着生于叶腋。蒴果不反折,三棱状扁圆形或三棱状圆形,长1.2-2.0cm,宽1.5-3.0cm,外面有白粉。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,四周有膜质翅。花期6-9月,果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山谷林下、溪边、路旁的灌丛或杂草中;或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北、华东和华中地区。
化学成分
茎、叶含薯蓣皂甙元(Diosgenin)和?-谷甾醇、豆甾醇、胆甾醇等。
性味
微苦;甘;平
功能主治
清利湿热;凉血解毒。主湿疹;丹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;或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药藤
拼音注音
Shān Yɑo Ténɡ
出处
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茎藤。秋季连根拔起,晒干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治皮肤湿疹、丹毒。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天竹
- 银牙莲
- 芜菁子
- 亮叶冬青
- 虎耳草
- 苦果
- 江珧柱
- 散瘀草
- 白车轴草
- 虫蚁菜
- 护心草
- 水冬瓜叶
- 莽草根
- 黄花地锦苗
- 水仙
- 银南星
- 小悬钩子
- 毛花洋地黄
- 山葛薯
- 白鸡肫
- 瓠子子
- 豚卵
- 假山皮条
- 滇缅古柯
- 牧马豆
- 白花杆
- 匙叶黄杨
- 密陀僧
- 石青菜
- 海鳝
- 刺藦苓草
- 中华石龙尾
- 满天飞
- 川明参
- 狗肝菜
- 老鸦花藤
- 将军树
- 苦地丁
- 蕨
- 鸊鷉
- 狗核树
- 九龙藤
- 三消草
- 吐烟花
- 石瓜子莲
- 红果参
- 鹿仙草
- 鬣羚角
- 对叉疔药
- 蛇接骨
- 猪肚
- 建兰根
- 海蛤壳
- 苦草
- 南天竹根
- 空柄假牛肝
- 冰草白穗
- 香椿子
- 味牛膝
- 太平莓
- 黄土
- 羚羊角
- 杉木油
- 钻石风
- 中华绣线梅
- 蜜蜡
- 芡实茎
- 树甘草
- 黄山药
- 假荆芥
- 白千层油
- 紫三角
- 白云瓜梗
- 贴骨散
- 草香附
- 地瓜果
- 山黄麻根
- 艾实
- 浙江过路黄
- 岩参
- 糯米团
- 细叶藤柑
- 可爱花
- 锁阳
- 石花菜
- 海芙蓉
- 空心泡
- 萝芒树皮
- 马尾伸筋草
- 白杨枝
- 白贝
- 斑叶兰
- 乌泡刺
- 小罗伞
- 枸骨子
- 匙叶五加
- 栾华
- 罗星草
- 风湿木
- 柏枝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