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荽
《中华本草》:胡荽
拼音注音
Hú Suī
别名
香菜、香荽、胡菜、原荽、园荽、芫荽、胡荽、莞荽、莚荽菜、莚葛草、满天星
英文名
Coriander Herb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iandrum sativum L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全株无毛,有强烈香气。根细长,有多数纤细的支根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务纹。基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列,叶柄长2-8cm;羽片广卵形或扇形半裂,长1-2cm,宽1-1.5cm,边缘有钝锯齿、缺刻或深裂;上部茎生叶三回至多回羽状分裂,末回裂片狭线形,长5-15mm,宽0.5-1.5mm,先端钝,全缘。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,花序梗长2-8cm;无总苞;伞辐3-8;小总苞片2-5,线形,全缘;小伞形花序有花3-10,花白色或带淡紫色,萼齿通常大小不等,卵状三角形或长卵形;花瓣倒卵形,长1-1.2mm,宽约1mm,先端有内凹的小舌片;辐射瓣通常全缘,有3-5脉;药柱于果成熟时向外反曲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约1.5mm。背面主棱及相邻的次棱明显,胚乳腹面内凹,油管不明显,或有1个位于次棱下方。花果期4-11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具有抗寒性强,生长期短,栽培容易等特性。从播种到收获,生育期60-90d,在我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均可栽培。一般要求阳光充足,雨水充沛,上壤肥沃,疏松的石灰性砂质壤土上栽培。对鳞肥的反应最为敏感,磷肥可提高各子精油的含量。在结实期间切忌天气干旱,要求土壤湿润,方能使处子充实饱满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华北地区在7-8月播种,10月前收获,南方温暖地区于10-11月播种,翌年春季收获。撒播、条播均可,每1hm2播各量22.5-27kg。播前先将果实搓磨一下,以利种子接触土壤,吸收水分,促进发芽。播时不宜灌水,经4-5d后再灌水,约5-9d即可发芽。[br]田间管理 苗高5-8cm时,进行间苗,株距10-15cm,并追施肥料和灌水1-3次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现我国各地多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原产地中海地区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多卷缩成团,茎、叶枯绿以,干燥茎直径约1mm,叶多脱落或破碎,完整的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。根呈须状或长圆锥形,表面类白色。具浓烈的特殖香气,味淡微涩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维生素(vitamin)C98.1g/100g[1],以及正癸醛(decanal),壬醛(nonanal)和芳樟醇(linalool)[2]等。[br]地上部分含4个异香豆精类物质:芫荽异香豆精(coriandrin),二氢芫菜异香豆精(dihydrocoriandrin),芫荽异香豆酮(coriandrone)A、B[3]。叶子含香柑内酯(bergapten),欧前胡内酯(imperatorin),伞形花内酯(umbelliferone),花椒毒酚(xantho-texol),和东莨菪素(scopoletin)[4]。[br]此外,尚含有槲皮素-3-葡萄糖醛酸甙(quercetin-3-glu-curonide),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,芸香甙(rutin)[5],维生素C[6]和无机元素铝、钡、铜、铁、锂、锰、硅、钛等[7]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归肺;脾;肝经
功能主治
发表透疹;消食开胃;止痛解毒。主风寒感冒;麻疹;痘疹透发不畅;含食积;脘腹胀痛;呕恶;头痛;牙痛;脱肛;丹毒;疮肿初起;蛇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15-30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捣敷;或绞汁服。
注意
痧疹已透,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,非风寒外束者忌服。[br]1.《千金·食治》:不可久食,令人多忘。华伦云,患胡臭人,患口气臭,NI齿人,食之加剧,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,食之发宿病,金疮尤忌。[br]2.《食疗本草》:久冷人食之脚弱,又不得与斜蒿同食,食之令人汗臭难瘥。不得久食,此是熏菜,损入精神。根发痼疾。[br]3.《纲目》: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、牡丹者,不可食此。[br]4.《本草经疏》:气虚人不宜食。疹痘出不快,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,不宜用。[br]5.《医林纂要》:多食昏目、耗气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胡荽,辛温香窜,内通心脾,外达四肢,能辟一切不正之气,故痘疮出不爽快者,能发之。诸疮皆属心火,营血内摄于脾,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,得臭恶则壅滞故尔。按杨士嬴《直指方》云,痘疹不快,宜用胡荽酒喷之,以辟恶气。若儿虚弱及天气阴寒,用此固妙,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,加以酒曲助虐,以火益火,胃中热炽,毒血聚蓄,则变成黑陷矣,不可不慎。2.《医林纂要》:芫荽,补肝,泻肺,升散,无所不达,发表如葱,但专行气分。3. 崔禹锡《食经》:调食下气。4.《食疗本草》:利五脏,补筋脉,主消谷能食,治肠风,热饼裹食。5.《嘉佑本草》:消谷,治五脏,补不足,利大小肠,通小腹气,拔四肢热,止头痛,疗痧疹、豌豆疮不出,作酒喷之立出,通心窍。6.《日用本草》:消谷化气,通大小肠结气。治头疼齿病,解鱼肉毒。7.《医林纂要》:升散阴气,辟邪气,发汗,托疹。陈念祖:化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胡荽
拼音注音
Hú Suī
别名
香菜(《韵略》),香荽(《本草拾遗》),胡菜(《外台》),蒝荽(《唐小说》),园荽(《东轩笔录》),芫荽(《日用本草》),莞荽(《普济方》),莛荽菜、莛葛草、满天星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伞形科芫荽的带根全草。春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全株无毛。主根细,通常纺锤形,具多数支根。茎直立,中空,高20~60厘米,具细条棱。初生的根生叶具长柄,1~2回羽状分裂,裂片广卵形或扇形,基部楔形;茎生叶互生,叶柄较短,2~3回羽状全裂,最终裂片狭线形。复伞形花序顶生,或与叶对生;伞梗3~6,长约2~6厘米,通常无总苞片;小总苞片通常3枚,线状锥形;花小形,白色或淡红色;花萼先端5齿裂;花瓣5,倒卵形,在小伞形花序周边的花不整齐。具大形的辐射瓣;雄蕊5,与花瓣互生,花药长卵形,背着,花丝先端略弯;雌蕊1,子房下位,花柱细长,顶端二歧,柱头头状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3~5毫米,有10条波浪形的初生肋线和12条纵直的次生肋线。花期4~7月。果期7~9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形状
干燥的全草,叶多卷缩脱落,呈草黄色;茎亦枯萎,粗约1毫米;根须卷曲,具浓烈的特殊香味。以色带青、香气浓厚者为佳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。
化学成分
含维生素C-92~98毫克%,以及正癸醛、壬醛和芳樟醇等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平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味辛,温。"
③《嘉佑本草》:"辛,温,微毒。一云微寒。"
归经
入肺、脾经。
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入太阴、阳明经。"
③《本草汇言》:"入手少阴,足太阴、厥阴经。"
功能主治
发汗透疹,消食下气。治麻疹透发不快,食物积滞。
①崔禹锡《食经》:"调食下气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利五脏,补筋脉,主消谷能食,治肠风,热饼裹食。"
③《嘉佑本草》:"消谷,治五脏,补不足,利大小肠,通小腹气,拔四肢热,止头痛,疗痧疹、豌豆疮不出,作酒喷之立出,通心窍。"
④《日用本草》:"消谷化气,通大小肠结气。治头疼齿病,解鱼肉毒。"
⑤《医林纂要》:"升散阴气,辟邪气,发汗,托疹。"
⑥陈念祖:"化痰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捣敷。
注意
痧疹已透,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,非风寒外束者忌服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不可久食,令人多忘。华佗云,患胡臭人,患口气臭,匿齿人,食之加剧,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,食之发宿病,金疮尤忌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久冷人食之脚弱,又不得与斜蒿同食,食之令人汗臭难瘥。不得久食,此是熏菜,损人精神。""根发痼疾。"
③《纲目》:"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、牡丹者,不可食此。"
④《本草经疏》:"气虚人不宜食。疹痘出不快,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,不宜用。"
⑤《医林纂要》:"多食昏目、耗气。"
复方
①治小儿疹痘,欲令速出:胡荽三两。细切,以酒二大盏,煎令沸,沃胡荽,便以物合定,不令气出,候冷去滓,微微从项以下,喷背膂及两脚胸腹令遍,勿喷于面。(《圣惠方》胡荽酒)
②治孩子赤丹不止:胡荽汁敷之。(《兵部手集方》)
③治众蛇海:合口椒、胡荽苗等分。捣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④治小肠积热,小便不通:葵根一大握,胡荽二两,滑石一两(为末)。上三味,将二味细锉,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,入滑石末,温分三服。亦治血淋。(《圣济总录》葵根饮)
⑤治肛门脱出:胡荽(切)一升,烧,以烟熏肛。(《子母秘录》)
各家论述
①《纲目》:"胡荽,辛温香窜,内通心脾,外达四肢,能辟一切不正之气,故痘疮出不爽快者,能发之。诸疮皆属心火,营血内摄于脾,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,得臭恶则壅滞故尔。按杨士瀛《直指方》云,痘疹不快,宜用胡荽酒喷之,以辟恶气。若儿虚弱及天气阴寒,用此固妙,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,加以酒曲助虐,以火益火,胃中热炽,毒血聚蓄,则变成黑陷矣,不可不慎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莞荽,补肝,泻肺,升散,无所不达,发表如葱,但专行气分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豆
- 山椒根
- 山腊梅
- 山甜茶
- 厚叶贯众
- 绵羊角
- 寒莓
- 红茎黄芩
- 猫头
- 榅桲
- 异株百里香
- 檰芽
- 胡桃根
- 马刀
- 木荷叶
- 苜蓿根
- 岩筋菜
- 虻虫
- 伊贝母
- 山楂核
- 山梅花根皮
- 柚
- 红辣蓼
- 油茶根
- 曲枝假蓝
- 簕竹
- 岳桦
- 红黑二丸
- 胡葱
- 夜吹箫
- 猫腿姑
- 圆叶锦葵
- 花松萝
- 木棉
- 柚花
- 秋海棠花
- 虎耳草
- 红色新月蕨
- 虎膏
- 红花栝楼
- 叶上珠根
- 芒小米草
- 蜜环菌
- 红须须
- 胡杨
- 厚叶川木香
- 红花刺参
- 延胡索
- 荷苞花根
- 大花糙苏
- 脉耳草
- 厚叶旋蒴苣苔
- 红花酢浆草
- 虎咬癀
- 华南舌蕨
- 花叶秋海棠
- 蔷薇叶
- 山慈菇叶
- 夜花藤
- 山胡椒叶
- 红鬼笔
- 樱桃
- 虎斑游蛇
- 夜来香
- 蔊菜
- 夜合花
- 米团花
- 缅茄
- 貉肉
- 山枇杷叶
- 山百部
- 山花生
- 榆仁酱
- 秋枫
- 秋石
- 岩豆根
- 密陀僧
- 伤寒草
- 金毛木通
- 双肾藤
- 金丝藤
- 三叶枫
- 双叶金枪
- 升麻
- 假香附
- 卷丝苦苣苔
- 剑叶玉簪
- 山大黄
- 金樱花
- 假蒟果穗
- 山合香
- 上石田螺
- 四川木蓝
- 角茴香
- 全叶青兰
- 三楞筋骨草
- 明萼草
- 墨地
- 九层风
- 四方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