槲实仁
《中华本草》:槲实仁
拼音注音
Hú Shí Rén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Quercus dentata Thunb.采收和储藏: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,连壳斗摘下,晒干,除去壳斗及种壳,取出种子晒干,置通风干燥处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可达25m,树皮暗灰色,有深沟;小枝粗壮,有槽,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5mm。密被棕色绒毛;托轩线状披针形,长1.5cm;叶革质或近革质,倒卵形或长倒卵形,长10-30cm,宽6-20cm,先端渐钝,基部耳形或窄楔形,边缘有4-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,幼叶上面疏被柔毛,下面密被星状绒毛,老叶下面绒毛,侧脉4-10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长约4cm,轴密被浅黄色绒毛,生于新枝叶腋,花被具灰白色绒毛,雄蕊8-10;雌花序长1-3cm,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,子房3室,柱头3。壳斗杯形,包围坚果1/2-2/3,连苞片径达4.5cm,小苞片革质,窄披针形,长约1cm,张开或反卷,红棕色,被褐色丝毛,内面无毛;坚果卵形或宽卵形,直径1.2-1.5cm,高1.5-2.3cm,无毛,柱座高约3mm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,或与其他栎类、榉树、马尾松等混生,有时成纯林。资源分布: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归经
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涩肠止泻。主腹泻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粉,每次0.5-1g.
注意
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小便淋涩者,不宜食之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蒸煮作粉,涩肠止痢,功同橡子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小儿佝偻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槲实仁
拼音注音
Hú Shí Ré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种子。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,连壳斗摘下,晒干,除去壳斗及种壳,取出种子,晒干。放通风干燥处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苦湿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蒸煮作粉,涩肠止痢,功同橡子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治小儿佝偻病。"
注意
桃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小便淋涩者,不宜食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螃蟹
- 穇子
- 水黄杨木
- 石榴叶
- 红果参
- 珊瑚
- 竹林标
- 沙冬青
- 桦木皮
- 核桃楸皮
- 红毛菍
- 石上铁角蕨
- 海胆
- 红云草
- 槲叶
- 红毛蛇
- 水芦荻根
- 涩梨
- 海月壳
- 红穿破石
- 桑芽茶
- 西北莸
- 桐木
- 水牛角浓缩粉
- 碎米蕨
- 点头菊
- 水香柴
- 三分三
- 珊瑚草花
- 石荠宁
- 茄叶
- 肾萼金腰
- 红天葵
- 蒜梗
- 生姜
- 石莼
- 圆叶母草
- 红毛走马胎
- 红泽兰
- 三分丹
- 瓠子子
- 红土子皮
- 涩草
- 红楠皮
- 匙羹藤
- 石见穿
- 水蛇
- 红小麻
- 河套大黄
- 石地钱
- 碎米柴
- 神曲
- 粟糠
- 穿心莲
- 红椋子
- 红榔木
- 水朝阳根
- 石耳
- 水茴香
- 海南砂仁
- 燕麦灵
- 旱田草
- 红叶甘橿
- 红白二丸
- 蓑草根
- 河鲀鱼
- 红毛草
- 罂粟壳
- 洪连
- 海莲果
- 水苦荬
- 淫羊藿根
- 肾子草
- 旱柳
- 红木耳
- 疏叶香根芹
- 省沽油
- 水朝阳草
- 水紫菀
- 芸苔子
- 药茴香
- 厚叶素馨
- 羊角草
- 艳山姜
- 芸薹子
- 茵陈蒿
- 厚朴果
- 和合草
- 忽布筋骨草
- 羊肌藤
- 羊肚菜
- 羊角藤
- 东廧子
- 药用狗牙花
- 候风藤
- 萤火
- 华东膜蕨
- 厚叶旋蒴苣苔
- 护心胆
- 羊角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