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白二丸
《中华本草》:红白二丸
拼音注音
Hónɡ Bái èr Wán
别名
一点血、岩丸子、鸳鸯七、红黑二丸、野秋海棠、红白二元、老背少、一口血、山海棠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秋海棠科植物中华秋海棠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gonia sinensis A.DC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前采挖根茎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-40cm。有双球形块茎,但有较多须根;茎圆柱形,直立,淡褐色,不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长4-15cm,从下到上变短;叶片薄纸质,宽卵形,长3-12cm,宽3.5-9cm,先端渐尖,常成尾状,基部心形,偏斜,叶背淡绿色,叶缘有锯齿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较小而稀疏,粉红色,雄花被片4,外轮2,卵圆形,内轮2,友蕊多数,基部合生成长约2mm的柄,花药纵裂;雌花被片5,外轮2片,内轮3片,花柱3,基部合生,柱头半月形,有乳头状突起。蒴果有2翅,一翅较大,三角形。花、果期夏、秋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阴湿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根茎较粗,多为双球形,直径1-2cm,表皮干燥皱缩,显深褐色或棕褐色,下部须根丛生,呈纤维状,黑褐色;质地较软,易折断,断面呈黄白色,纤维性。气微,味甘、苦。
性味
味苦;酸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止血止痢;镇痛。主崩漏;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;外伤出血;痢疾;胃痛;腹痛;腰痛;瘿气痛;痛经;跌打瘀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研末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白二丸
拼音注音
Hónɡ Bái èr Wán
别名
红白二元、红黑二丸、岩丸子、鸳鸯七、水八角、一口血、一点血、小桃红、山海棠
来源
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中华秋海棠Begonia sinensis A. DC.,以块茎、全草入药。秋季采收,分别晒干。
性味
苦、酸,平。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,止血止痢。用于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,痢疾,吐血,衄血,跌打损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2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天葵
- 狐胆
- 瓠子子
- 红土子皮
- 河套大黄
- 红毛走马胎
- 红泽兰
- 山芙蓉
- 海蛤壳
- 海鳝
- 灰菜
- 盒果藤
- 禾叶风毛菊
- 红牛尾七
- 海龟
- 滑叶跌打
- 红叶藤
- 红梗草
- 海决明
- 海石鳖
- 海蟹壳
- 湖北楤木
- 旱水仙根
- 河豚
- 海州骨碎补
- 海牛
- 海狗肾
- 海芙蓉
- 火炭母草
- 红孩儿
- 灰毛婆婆纳
- 红头翁
- 海柳
- 红头草
- 红毛毡
- 海门冬
- 湖北地黄
- 红扁藤
- 海底柏
- 海柏
- 桦褶孔
- 河豚鱼肝油
- 红寒药
- 红木香
- 海萝
- 槐花
- 海蕴
- 海蟑螂
- 红花点地梅
- 猴枣
- 红千层
- 桦革裥菌
- 红毛悬钩子
- 海鲶
- 杧果钉
- 红梗草根
- 海南地不容
- 滑石粉
- 核桃叶
- 红对节子
- 海菜
- 郎伞木
- 狭叶垂头菊
- 禾秆蹄盖蕨
- 禾虫
- 十三年花
- 海仙人掌
- 海马
- 火把花
- 红瑞木
- 海螺厣
- 青琅玕
- 猴接骨草
- 红帽顶
- 海南粗榧
- 核子木
- 红地榆
- 海螺壳
- 湖北贝母
- 猴樟果
- 红丹参
- 九倒生
- 牛胆参
- 鹰嘴爪
- 甘西鼠尾
- 布荆
- 鲱鱼籽
- 毛稔
- 山马豆根
- 老枪谷
- 安徽小檗
- 鸡心七
- 虫实
- 吊山桃
- 草本三角枫
- 鱼鳔
- 椰子壳
- 向日葵
- 新疆藜芦
- 小果倒地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