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白二丸
《中华本草》:红白二丸
拼音注音
Hónɡ Bái èr Wán
别名
一点血、岩丸子、鸳鸯七、红黑二丸、野秋海棠、红白二元、老背少、一口血、山海棠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秋海棠科植物中华秋海棠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gonia sinensis A.DC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前采挖根茎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-40cm。有双球形块茎,但有较多须根;茎圆柱形,直立,淡褐色,不分枝。叶互生;叶柄长4-15cm,从下到上变短;叶片薄纸质,宽卵形,长3-12cm,宽3.5-9cm,先端渐尖,常成尾状,基部心形,偏斜,叶背淡绿色,叶缘有锯齿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较小而稀疏,粉红色,雄花被片4,外轮2,卵圆形,内轮2,友蕊多数,基部合生成长约2mm的柄,花药纵裂;雌花被片5,外轮2片,内轮3片,花柱3,基部合生,柱头半月形,有乳头状突起。蒴果有2翅,一翅较大,三角形。花、果期夏、秋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阴湿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根茎较粗,多为双球形,直径1-2cm,表皮干燥皱缩,显深褐色或棕褐色,下部须根丛生,呈纤维状,黑褐色;质地较软,易折断,断面呈黄白色,纤维性。气微,味甘、苦。
性味
味苦;酸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止血止痢;镇痛。主崩漏;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;外伤出血;痢疾;胃痛;腹痛;腰痛;瘿气痛;痛经;跌打瘀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研末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白二丸
拼音注音
Hónɡ Bái èr Wán
别名
红白二元、红黑二丸、岩丸子、鸳鸯七、水八角、一口血、一点血、小桃红、山海棠
来源
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中华秋海棠Begonia sinensis A. DC.,以块茎、全草入药。秋季采收,分别晒干。
性味
苦、酸,平。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,止血止痢。用于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,痢疾,吐血,衄血,跌打损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2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风
- 水紫菀
- 山马豆根
- 山麻黄
- 山黄杨子
- 红毛草
- 山麻根
- 散血藤
- 红五加
- 槐枝
- 红木耳
- 水杨枝叶
- 狐头
- 河乌
- 海带
- 红瑞木果
- 海杧果
- 海红豆
- 红厚壳
- 桑耳
- 水凤仙
- 山莲藕
- 海蜇皮
- 水獭肝
- 水苦荬根
- 手参
- 猴楠
- 红牛毛刺
- 水松皮
- 海铁树
- 海鳗头
- 散血子
- 树三角枫
- 桦叶荚蒾
- 水杨梅根
- 山荷叶
- 山韭
- 滑叶木通
- 山驴骨
- 散血草
- 河豚目
- 海人草
- 海参
- 海蓬子
- 海木
- 红色新月蕨
- 海藻石
- 海螺厣
- 海粉
- 山蓼
- 桑皮汁
- 湖北麦冬
- 水芋
- 海仙人掌
- 红瑞木
- 水稻清乳汁
- 石筋草
- 海鳗卵
- 淮通
- 厚皮香花
- 湿生扁蕾
- 水朝阳花
- 华山矾果
- 狐四足
- 松花
- 沙柳
- 沙芥
- 厚朴花
- 水仙
- 水接骨丹
- 水翁皮
- 水葫芦苗
- 活血丹
- 海龟胶
- 槐角
- 河口莲座蕨
- 山薄荷
- 水慈姑
- 海芋
- 水狼萁
- 山黄瓜
- 柿饼
- 水木草
- 红叶树
- 红树果
- 水仙根
- 海茜
- 山菠萝根
- 水胡满
- 扇叶阴地蕨
- 杉叶藻
- 水栀叶
- 山鸡蛋
- 杉塔
- 红升麻
- 槐叶苹
- 海盘车
- 红紫苏
- 山莓
- 山铁树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