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京豆
《中华本草》:野京豆
拼音注音
Yě Jīnɡ Dòu
别名
勒勒叶。
英文名
Smallleaf Fordia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小叶干花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ordia microphylla Dunn ex Z.Wei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小叶干花豆 直立灌木,高达2m。老茎黑褐色,散生凸起的小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集生枝梢,长15-20cm;叶柄长3-5cm,叶轴上具浅沟;托叶三角状披针形,早落;小叶8-10对,卵状披针形,中部叶较大,最下部1-2对小叶较小,长2.5-6cm,宽约1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钝,上面被平伏细毛或无毛,下面密被平伏细毛或绒毛。总状花序着生于当年生枝的基部叶腋,花2-5朵簇生;苞片小,刺毛状;花萼杯状,密被平伏柔毛;花冠红色至紫色,旗瓣近正方形,翼瓣和龙骨瓣均与旗瓣近等长;子房线形。荚果棍棒状,扁平,长3.5-6cm,革质,无毛,有种子1颗,偶有2颗。种子扁圆形,棕色,光滑。花期4-6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000m的山谷岩石坡地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截疟。主风热感冒;咽喉肿痛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味苦,性寒,有清热解毒,截疟的功能。用于间日疟、恶性疟,感冒、咽喉炎、扁桃体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野京豆
别名
勒勒叶
来源
豆科野京豆Fordia microphylla Dunn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截疟。主治间日疟,恶性疟,感冒,咽喉炎,扁桃体炎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芝麻菜
- 味牛膝
- 乌蛇膏
- 蒙自水芹
- 广枣
- 蓬莱草
- 真藓
- 细叶七星剑
- 打虫果
- 大麦奴
- 金背枇杷果
- 银紫丹参
- 异木患
- 黄唇鱼心
- 石灰
- 九节风
- 鼠牙半支
- 簇生卷耳
- 续断
- 臭山羊
- 黄花地丁
- 四楞蒿
- 小白蒿
- 小花清风藤
- 角螺厣
- 止咳菊
- 薄雪草
- 龙船乌泡
- 蝇子草
- 楮头红
- 白毛蛇
- 黄颡鱼涎
- 刺蓬花
- 江珧柱
- 大叶胡枝子
- 屈头鸡
- 杏香兔耳风
- 红根
- 肾子草
- 枯萝卜
- 蟾头
- 圆果罗伞
- 小飞扬草
- 广西过路黄
- 白仙茅
- 破头风
- 狭头橐吾
- 卡密
- 大叶蒟
- 十大功劳叶
- 鼠脂
- 貒肉
- 土草果
- 藏羚角
- 红花锦鸡儿
- 毛冬青叶
- 楠藤
- 黄草乌
- 刺黄柏
- 红豆七
- 林檎
- 栾樨
- 罗伞树
- 金背枇杷叶
- 海鹞鱼胆
- 石胆草
- 砂生槐
- 豆叶参
- 转心莲
- 插田泡
- 水泽兰
- 蓼子草
- 大毛桐子根
- 光叶海桐根
- 暴马子
- 岩椒
- 两面刺
- 凤凰木
- 槲实仁
- 甜瓜蒂
- 水凤仙
- 羊蹄实
- 罗汉松
- 苍耳花
- 刺蓼
- 狸骨
- 大独叶草
- 木蝴蝶树皮
- 吹火筒
- 白石榴花
- 海茄子
- 对叶油麻根
- 行夜
- 望江南
- 大叶马尾连
- 厚壳树
- 白叶火草
- 黄花倒水莲
- 翅卫矛
- 水冬瓜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