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仔草
《*辞典》:笔仔草
拼音注音
Bǐ Zǎi Cǎo
别名
竹篙草(《岭南科学杂志》),黄毛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墙头竹、猫仔草、牛尾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金丝茅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禾本科》),笔毛草、猴毛草、眉毛草、金黄草、胡毛草(《闽东本草》),猫毛草(《广东中药》Ⅱ),牛毛草、竹叶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金丝草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、簇生草本,高10~80厘米。秆直立,纤细。叶片扁平,线状披针形,长2~4厘米,宽1~3毫米,先端渐尖,两面和边缘多少被毛;叶鞘秃净,鞘口有毛。穗状花序单生于主秆和分枝的顶端,柔软而微曲,长1.5~3厘米;穗轴纤细,节间甚短,被睫毛,节的顶端粗大成截头状;小穗成对,一具柄,一无柄,长不及2毫米;基盘的毛约与小穗等长或过之;第一颖的先端截头状或浑圆,被睫毛;第二颖较第一颖稍长,脊粗糙,先端被睫毛,2齿裂,具芒,芒直或曲,金黄色,长10~15毫米;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,线形,光滑,内稃缺;结实小花的外稃中间有裂隙,裂片被睫毛,具芒,芒与第二颖的相似,但稍长;雄蕊1,花药有的细小,有的长达1毫米;花柱2,柱头帚刷状,长约1毫米。花、果期5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河边、墙隙、山坡和潮湿旷野。分布浙江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南、江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和糖类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甘,寒。"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淡,凉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脾、肾、膀胱三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水。治热病烦渴,泄泻,黄疸型肝炎,糖尿病,淋蚀,尿血,小便不利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俐小便,通淋闭,止消渴,除烦热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清热,利水,通淋,凉血。主治淋浊,肝热,疳积,小儿尿短。"
③《闽东本草》:"治发热口渴,肠风泄泻,恶心呕吐,小便不利,目赤。"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尿路感染,肾炎,水肿,感冒高热,黄疸型肝炎,糖尿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
复方
①治发热口渴,泄泻,热淋,血淋:鲜金丝草二至四两。煎汤内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②治小儿烦热不解:金丝草一两。酌加开水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③治糖尿病:金丝草二两,白果十二枚。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④治白带:金丝草一两,银杏十四枚。水酌量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⑤治梦遗泄精,白浊:鲜金丝草一至二两,鲜海金沙草七钱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⑥治小儿尿短:金丝草配灯心草、车前草、旱蓬草,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上天梯
- 三点金草
- 小赤麻
- 交剪草
- 宽唇神香草
- 地筋
- 多花筋骨草
- 马槟榔
- 青葙花
- 鳖血
- 牯岭凤仙花
- 皱巴坚螺
- 野兔脑
- 毛枝卷柏
- 糖荠
- 冷地卫矛
- 苏铁
- 华南毛蕨
- 牛胆参
- 海蓬子
- 大石韦
- 豆渣树
- 小蓟
- 周裂秋海棠
- 赤翅蜂
- 谷芽
- 小黄树
- 栗树皮
- 丝瓜皮
- 三七草
- 石燕
- 毛大丁草根
- 赤雹
- 云支花
- 两面刺
- 水芋
- 矮杨梅
- 山藿香
- 剑叶铁树
- 红丝线
- 红鬼笔
- 黄细辛
- 石上莲
- 毛麝香
- 老虎须
- 丝瓜络
- 钩藤
- 上山虎
- 水榕木根
- 茅香花
- 椰子瓤
- 葱汁
- 曼陀罗子
- 一匹绸
- 老鸦糊
- 刻裂紫堇
- 东方狗脊
- 横经席
- 山鸢尾花
- 大烟锅草
- 狗乳汁
- 葱实
- 顶头马蓝
- 铁轴草
- 自事口草
- 旱荷叶
- 广州山柑
- 蔓荆子叶
- 声色草
- 铜棒锤
- 小谷精草
- 瓠子
- 豆瓣绿
- 岩石羊
- 獾骨
- 大种半边莲
- 桃儿七果
- 羊髓
- 华山矾
- 神黄豆
- 水葫芦苗
- 肾炎草
- 午时花
- 南瓜花
- 苦楝花
- 火绳树
- 牛毛草
- 白九股牛
- 木虾公
- 伽喃香
- 白花蛇
- 苎麻梗
- 大细辛
- 九牛力
- 玉簪花
- 海萝
- 海螺厣
- 马唐
- 米皮糠
- 斑竹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