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葵根
《中华本草》:蒲葵根
拼音注音
Pú Kuí Gēn
出处
蒲葵之名始见于《南方草木状》。《纲目》载:“上古以羽为扇,故字从羽。后人以竹及纸为箑,故字从竹……东人多以蒲为之,岭南以蒲葵为之。”据上所述,其原植物即为今之蒲葵,或称葵扇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蒲葵之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vistona chinensis(Jacq.)R.Br.[Latania chinensis Jacq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蒲葵,乔木,高达20m。叶阔肾状扇形,直径达lm以上,掌状深裂至中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,基部阔4-4.5cm,先端长渐尖,2深裂,其分裂部分下垂,长达50cm;叶柄长达2m,下部两侧有逆刺。花序呈圆锥状,粗壮,长约lm,总梗上有6-7个佛焰苞,约6个分枝花序,长达35cm,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个佛焰苞,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,小花枝长10-20cm。花小,两性,黄绿色,长约2mm;萼片3,覆瓦状排列;花冠约2倍长于花萼,3裂几达基部;雄蕊6,花丝合生成一环并贴生于花冠基部;子房由3个近分离的心皮组成,3室。核果椭圆形,状如橄榄,长1.8-2.2cm,径1-1.2cm,黑褐色。种子椭圆形,长1.5cm,直径0.9cm。花期4月。
栽培
1.生物学特性:喜高温、高湿气候,能耐0℃左右低温。喜光但能耐-定的荫蔽。宜选择水分充足、土层深厚、有机质丰富的平地或坡地栽培。[br]2.栽培技术:繁殖方法:用种子繁殖、育苗移栽法。9-10月采收果实,浸水,去果皮,洗净阴干待播。秋冬季或春季播种,播前用沙床层积催芽,待果核发芽后,于苗床上点播或撒播。待幼苗长出2片真叶后,按行株距27cm×20cm分床。育苗2年后,按行株距2m ×1.5m开穴定植。[br]3.定植后每年松土、除草、培根2-3次,并可用各种物料覆盖地面,以利保湿和抑制杂草生长。每年施肥l-2次,以施氮肥为主。[br]4.病虫害防治:绿刺蛾和灯蛾,为害叶芽和嫩叶,可用 90%敌百虫800倍液喷杀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于庭园或宅旁,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部。
性味
味甘;苦;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止痛;平喘。主疼痛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;煎汤,6-9g。或制成片剂、注射剂使用。
复方
其叶深裂,开片扁长似蒲,其叶大,葵之言大也,合之而得蒲葵之名。
各家论述
1.《南方草木状》:“蒲葵似栟榈而柔薄。可为扇笠,出龙川。”2.《西溪丛语》:“李商隐诗云:何人书破蒲葵扇,记看南塘移树时。蒲葵,棕榈也。晋阳秋,谢太傅乡人有罢中宿县诣安。安问归资,答曰:唯有五万蒲葵扇。安乃取其中者执之,其价数倍。又王羲之见老姥持六角扇买之。因书其扇各五字。老姥初有难色,羲之谓曰:但云右军书,以求百金。姥从之,竞买之。乃二事误用也。”(引自《群芳谱》)3.《清稗类钞》:“蒲葵为常绿乔木,叶作掌状分裂,酷类棕榈,惟蒲葵裂片颜尖,其基部连接不分,棕榈则否,以此为别。其材为用至广,叶可制扇,名葵扇,俗称芭蕉扇,行销极广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祖师麻
- 牛耳枫子
- 合欢皮
- 淡竹叶
- 土良姜
- 大叶酸藤子
- 风箱树花
- 犀牛皮
- 黑面叶根
- 熊脂
- 桐油
- 碧桃干
- 东北红豆杉
- 车前状垂头菊
- 双籽棕
- 钗子股
- 高粱
- 岩指甲花
- 地瓜子
- 三叉苦
- 小寸金黄
- 西南菝葜
- 小灵丹
- 庵摩勒
- 小果野葡萄藤
- 芋梗
- 蝈蝈
- 杨梅根
- 藕
- 变蛋
- 大铜钱菜
- 昙花茎
- 虾壳钱
- 芸香
- 人参须
- 催产草
- 化香树叶
- 黄莲花
- 串铃草
- 苦参实
- 老虎耳根
- 黄荆
- 荷蒂
- 海南茄
- 川乌
- 苹果叶
- 芫荽
- 地菍果
- 三叶海棠
- 野苦瓜
- 水杨柳
- 线叶蓟
- 鹅绒藤
- 苹婆
- 姜皮
- 岩黄连
- 多穗石柯果
- 大管
- 蚍子草
- 山砂姜
- 一支箭
- 小金梅草
- 小白花苏
- 兜兰
- 尖连蕊茶根
- 半边藕
- 白豆蔻壳
- 景天三七
- 寒水石
- 大瓦韦
- 狗尾草
- 紫薇皮
- 粘人草
- 白云瓜梗
- 三朵云
- 葱须
- 天竺黄
- 细梗胡枝子
- 异木患
- 西藏鸡爪草花
- 蜈蚣藤
- 叶象花
- 猬胆
- 蒲桃壳
- 细叶藤柑
- 坠桃草
- 大头菜子
- 石龙子
- 小叶爬岩香
- 小飞扬草
- 冰草白穗
- 五蕊梅
- 赛繁缕
- 巴豆油
- 岩豆藤根
- 伞花绢毛菊
- 蒲葵根
- 白鹇
- 陈芥菜卤汁
- 枸橘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