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鹇
《中华本草》:白鹇
拼音注音
Bái Xián
别名
白鵫、白翰、鵫雉、雗雉、白雗、白雗、白雉、文雗、越禽、银鸡、银雉
英文名
silver pheasant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雉科动物白鹇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ophuranycthemera(Linnaeus)
原形态
白鹇,中型禽类。体长约110cm。头顶具有辉蓝黑色的长冠,头的裸出部分赤红色,嘴短而坚,浅绿色。雄者上体与两翼均白色,并满布“V”字状黑纹,在后颈至翼上渐渐变粗而显着。尾甚长,中央尾羽纯白色,仅于外翈基部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;外侧尾羽的黑纹遍布于外翈全部,且于外侧尾羽渐伸于内翈;下体全部呈辉蓝黑色。脚赤红色,4趾,爪短而钝。雌者上体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榄棕色,羽干较淡,背羽边缘较浓,枕冠近黑;下体灰褐沾棕;除下腹中央外,羽干均白色;自下胸以次,各羽均缀以毛虫状暗褐色细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见于山地竹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西、广东。
化学成分
肉含蛋白质(protein),肽类(petides),脂类(lipid)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脾;肺经
功能主治
补气;健脾;益肺。主脾胃虚弱;食欲不振;食后饱胀;大便溏泄;虚劳发热;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水煮,50-100g,食肉饮汁。
各家论述
1.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补中解毒。2.《医林纂要》:补中益肺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鹇
拼音注音
Bái Xián
别名
鹎雉(《尔雅》),白鹎、白雉(《尔雅》郭璞注),越禽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银鸡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银雉(《中国动物图谱·鸟类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雉科动物白鹇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约110厘米。头顶具有辉蓝黑色的长冠,头的裸出部分赤红色。嘴短而坚,浅绿色。虹膜棕褐色。雄者上体与两翼均白色,并满布"V"字状黑纹,在后颈者甚细,在翼上者特别显着。尾甚长;中央尾羽几纯白,仅于外羽基郎杂以不连续的波状黑纹;外侧尾羽的黑纹遍布于外羽全部,且于外侧尾羽渐伸于内羽;下体全部呈辉蓝黑色。脚赤红色,4趾,爪短而钝。雌者上体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榄棕色,羽干较淡,背羽边缘较浓,枕冠近黑;下体灰褐沾棕;除下腹中央外,羽干均白色;自下胸以次,各羽均缀以虫蠹状暗褐色细斑。
生境分布
多见于山地竹林中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酸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"补中解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补中益肺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关木通
- 功劳根
- 丝棉木叶
- 黄花母
- 冠果草
- 花酸苔
- 古山龙
- 黄花菜
- 丽江青木香
- 黄精叶钩吻
- 光叶闭鞘姜
- 黄花夹竹桃叶
- 黄花铁线莲
- 大蓑衣藤根
- 黄花倒水莲
- 黄药子
- 花叶秋海棠
- 花叶假杜鹃
- 大鱼鳅串
- 花皮胶藤
- 黄荆枝
- 两色瓦韦
- 黄背草苗
- 黄皮血藤
- 大黄蜂子
- 锡矿
- 芒小米草
- 蒙自赤杨
- 丽江独活
- 虎掌草叶
- 对叶油麻根
- 华西小石积
- 薅田藨根
- 光肺筋草
- 大萼鹿角藤
- 黄背草根
- 马尾伸筋草
- 六大天王
- 弹裂碎米荠
- 仙人杖
- 蔓胡颓子根
- 蒙自虎耳草
- 蒙自草胡椒
- 黄瓜仁草
- 两色乌头
- 大黄连刺
- 蔓胡颓子叶
- 白花甜蜜蜜
- 野葡萄根
- 野鸡草
- 大过路黄
- 蚂蚁上树
- 大麻叶佩兰
- 黄皮果核
- 黄皮树皮
- 大酸浆草
- 马桑寄生
- 大飞扬草
- 肉根还阳参
- 乱角莲
- 大金香炉
- 黄荆根
- 黄背草果
- 光决明
- 黄牛毛藓
- 黄秋葵根
- 蒙古扁桃
- 黄蜀葵叶
- 虎掌南星
- 蔓生百部
- 花脸细辛
- 大金钱草
- 花叶九节木
- 黄珠子草
- 花拐藤根
- 花叶狗牙七
- 虎耳还魂草
- 对叶油麻叶
- 黄瓜藤
- 光头稗子
- 白八角莲
- 光头前胡
- 黄花苜蓿
- 花叶矮沱沱
- 野鸦椿
- 花唐松草
- 黄莲花
- 黄缅桂果
- 光叶巴豆
- 大过山龙
- 光叶水苏
- 黄粱米
- 光杆琼
- 黄耆茎叶
- 黄花山柰
- 黄缅桂
- 丽江黄芩
- 亮叶桦皮
- 黄独零余子
- 黄花蒿子